【社論】豈能無動於衷!

期數
3928
刊登日期
2019.05.31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6 月 02 日 耶穌升天節

本年是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三十周年。為那些夢想中國能實現民主體制的人來說,這是紀念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民主運動的重要日子。三十年來,在香港以至海外的不同地方,都有人紀念這宗導致和平請願者犧牲的事件。

天安門含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意義。但在實際的處境中,自一九八九以來,天安門為死難者的親友們,是憶起痛苦過去的傷心地;為民主中國的擁護者,是追求民主人士殉難之地;為政府和軍隊,是持續要受到監察之地。

想不到三十年前有天安門學生運動,去年在瑞典亦發生了一場受人注目的學生運動。十五歲的瑞典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發起了「為氣候罷課」運動。去年八月二十日,她獨自一人坐在瑞典國會門外,誓言不在星期五上課,直至瑞典政客為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為止。如今,桑伯格的個別行動已輾轉成一場由全球年輕人組織的國際氣候運動。來自全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超過一千六百六十四個城市的數十萬名學生在今年五月二十四日罷課,參加 「周五為氣候罷課」運動。在香港,約一千名兒童也在星期五罷課,與父母走上街頭,促請政府停止漠視氣候變化。

學生和年輕人不僅向政府和當權者,也向世界各地發出信息:「我們正在努力解決成年人仍未能解決的爛攤子!」這個世界的存亡比起我們能夠獲得的一切財富與金錢更為重要。我們必須拯救我們的星球,而不是財富。

運動的聲勢在全球學生當中漸趨浩大,此刻,是長輩們走出來,以行動支持他們的時候了。改變現今世人崇尚消費的生活方式是的唯一選擇。年輕人認為成年人要為宇宙所遭受的破壞負責, 並且要求作出補救。政府和當權者會否從夢鄉中醒過來,對威脅著地球生命的問題有所作為呢? 

教宗方濟各二○一五年出版的《願祢受讚頌》通諭,要求信眾以至全人類「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教宗的通諭清楚地指出,生態危機最終與扔棄文化中的價值觀危機息息相關。這是天主教徒值得引以為榮的時刻,因為教宗給我們勾畫了愛惜地球的指引。可是,問題仍在:這些日子我們除了就這道通諭舉行研討會和工作坊之外,通諭可有影響了我的生活?我在個人能力範圍內,做了些甚麼事情減少碳足跡?相信不少人早已忘記了《願祢受讚頌》通諭。

氣候之外,回說當下影響著千千萬人生活的戰爭和侵犯人權事件,這關乎各地是否建立了尊重人民意願的政治體制,關乎人們是否尊重人權,關乎人們是否只著眼刻下自己的事,而忘卻人類社會團體中的「手足情」。

無動於衷,往往成為了「惡」生長的土釀。想想,下一代會否要求我們這一代,為自己的無動於衷負上責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