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團體舉辦六四論壇 探討亞洲社會運動經驗

期數
3928
刊登日期
2019.05.31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6 月 02 日 耶穌升天節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和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等多個團體,於五月廿五日假黃大仙聖雲先小堂舉辦亞洲教會論壇,就六四事件三十周年, 對照台灣、韓國、香港三地基督徒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

論壇題為「細看那年那日(228、518、64)那信念」,三地講者分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韓國光州五一八事件, 以及六四事件, 有逾七十人參加。

正委會執行秘書陳麗娜在會前對本報說, 藉此論壇重溫本地基督徒一九八九年回應六四的經驗外, 亦探討教會在不同社會事件上的參與。

台灣蘇南洲談二二八:以和平手法爭取公義

台灣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期間,大批市民在鎮壓中死傷。講者之一、台灣的雅歌出版社社長蘇南洲說,當地基督徒以和平的方式為死難者爭取公義。

他指事件後台灣經歷四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時期, 「很多人消失,被政府從家中帶走」。

二二八事件中,本省人和外省人衝突,事後遭到軍方鎮壓。

基督徒蘇南洲強調, 當地基督徒以「平安運動」回應二二八事件, 而非「平反運動」,因為各人都是罪人,所以在爭取路上,不討論誰對誰錯, 而是「幫助罪人走在義路、上主所喜悅的路」。

他指台灣社會「不以直接的衝突,而是以柔性抗衡的方法」作記念,例如當地教會早期舉辦平安禮拜,以免被打壓而無法再舉辦相關活動。他並指在爭取公義的過程中,最重要是了解死傷者家屬的真正想法。

韓國金良來談光州事件:查明真相乃先決條件

另一講者、韓國的五一八紀念基金會常任理事金良來說, 一九八○ 年他正就讀大學,因參與五一八事件而被捕入獄。當年的光州民主運動遭受鎮壓,造成大批民眾傷亡。

天主教徒金良來說, 當年只有小部份韓國教區作出聲援, 而主教團亦一度保持沉默,但天主教會整體上扮演重要角色:毗鄰的全洲教區召開教區臨時司鐸總會,傳達光州情況;而首爾總教區神父亦派發五一八的印刷品;釜山教區教徒為光州犧牲者募捐等。金良來出獄後曾擔任該國正委會總幹事。

金良來認為, 韓國社會透過查明真相、處罰主事人、恢復名譽、賠償及紀念事業這五個原則去處理事件,過程中「必須跟隨順序,否則會帶來扭曲」。

香港牧者談六四事件

談到六四事件, 香港正委會教會顧問夏其龍神父指當年香港教會舉辦彌撒、展覽、禁食祈禱等活動,他指人的記憶雖然會隨時間改變,但同時「把記憶變作生活」,如教徒每週透過禮儀回憶耶穌的死亡與復活,肯定耶穌的犧牲與價值, 他由此帶出, 人們回憶六四事件時,都是在肯定受難者的尊嚴與犧牲的價值,同時表達尊重。

基督教林海盛牧師說, 「人會因為傷痛, 而不想記憶,但記憶十分重要,所以不能忘記」。他亦指記憶會警醒眾人,去避免歷史重演。

參加者馬錦廷對本報說, 他期望透過認識亞洲國家的民權事件去裝備自己,從而反思如何去面對六四事件和「送中條例」(逃犯條例)。

另一位參加者鄺國全說, 六四事件為他是傷痛經歷;而作為父親和中學教師,他經常念及下一代的前路。相隔三十年,他說最心痛的是「很多當年經歷六四事件的人,否定此事,並讓其他人一起忘記」。他期望結合台灣及韓國的經驗,從信仰反思六四事件。

教徒參加六四遊行

另一方面,約二千二百名市民五月廿六日參加六四民主遊行,由灣仔修頓球場遊行至西區中聯辦。遊行前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天支聯)會在灣仔家計會門外空地舉行祈禱會。

今年的六四遊行, 遇上香港特區政府在不顧十三萬遊行人士和多個專業團體的反對聲音下執意修訂逃犯條例,不少市民在要求平反六四的訴求外,亦要求特區政府撤回修訂逃犯條例。

遊行前的祈禱會, 天主教徒為六四死難者及其家屬祈禱,他們又為近期備受壓迫的中國教會,和香港社會祈禱。

天支聯將於五月卅一日(週五)晚八時於深水埗聖方濟各堂奉獻六四彌撒;六月四日(週二)晚維園燭光悼念集會前,晚上六時四十五分至七時半,在維園音樂亭舉行祈禱會。(吳╱黃) 

相關資訊見 印刷版 第二及第八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