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音樂劇工作坊 從傳教探討教會本地化

期數
3929
刊登日期
2019.06.07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6 月 09 日 五旬節主日

(本報訊)教會團體五月廿六日舉辦利瑪竇音樂劇觀後工作坊,主題「從利瑪竇的傳教策略看教會本地化」,講者指昔日傳教士苦學中文並熟讀中國經典,在福傳以至文化交流上帶來不少成就,而這種善用知識的傳教方式,能作為現今信徒的借鏡。

大型音樂劇《利瑪竇》剛於復活節前後上演,原道交流學會、利瑪竇研究中心及聖神研究中心於五月及六月舉辦四場觀後工作坊,由不同講者與該劇神師恩保德神父(G. Giampietro)對話。

耶穌會吳智勳神父:傳教士貫通中西學問

五月廿六日的講座假明愛專上學院舉行,由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倫理神學教授吳智勳神父主講,他探討耶穌會十六世紀到澳門以至中國內地傳教的歷程,並指利瑪竇的傳教策略讓更多人認識信仰,能作為現今福傳的參考。

耶穌會吳神父說,利瑪竇一五八二年來華傳教,他的傳教策略建基於耶穌會前人的基礎,其中范禮安神父一五七八年來澳門時,強調傳教士必須學好中文作傳教,羅明堅神父一五七九年到澳門後苦學中文,三年後把十誡譯成中文,四年後於肇慶建立明代第一所聖堂「僊花寺」。

「利瑪竇從語言、文字、文化、西學、道德入手,這是耶穌會的策略,由范禮安推動、羅明堅執行,經利瑪竇發揚光大而已。」吳智勳神父說,傳教士口傳信仰外,也用文字福傳,例如羅明堅神父出版要理問答式著作《天主實錄》。

他指利瑪竇也善用文字福傳,中國《四庫全書》便收錄利氏的十二種著作,介紹西方科學、教義和倫理;利氏運用學術傳教的方式,至今日仍有其價值,他舉例說,目前公教醫生探討醫療倫理時,結合醫學與信仰角度談墜胎議題;信徒天文學家談科學等,對於教會的可信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恩保德神父談傳教:應把福音帶進當地文化

來自意大利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恩保德神父回應時指出,利瑪竇神父的傳教經歷反映,教會需要「向文化福傳」,「耶穌降生不只救人,也是救世,這包括文化、傳統、宗教,經濟等,若要傳教,我們也要向文化傳福音」。

恩神父來港傳教逾六十年,他喜見香港教會誕生首位華人主教徐誠斌,以及出版中文聖經,他指本地人是推動禮儀本地化的最佳人選,而當落實禮儀本地化,才能真正「向文化福傳」。

答問環節上,有信徒舉出坊間對利瑪竇的異議與批評,例如質疑他故意不引進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恩神父回應指出,利瑪竇不是科學家,而是傳教士,他不會利用科學誘導別人接受福音,「他看到中國人的好奇心,才透過科學與人展開對話,他相信科學也是對話、真理」。

談到傳教與文化方面,吳智勳神父指教會面對文化與時代的轉變,福傳時須留意時代的文化特質,並把當中的元素融入福傳工作。(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