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大專聯會 與學生同行爭公義
羅俊欣:
支持學生參與社會行動
(本報特稿)天主教大專聯會在反引渡條例修訂的運動上,除回應事態發展,亦舉辦不少相關活動,如祈禱會、悼念會、發表公開信,最近該會兩名成員代表香港教區前往羅馬,出席國際青年論壇時,更向教宗呈上信函,講述修例及公教青年在是次運動中的角色。該會牧民工作者羅俊欣六月二十一日對本報說,他支持學生參與社會行動,並給予支援。
擔任牧工近兩年的羅俊欣,於嬰兒時期領洗。他說小時候參與教會只限於每週參與彌撤,「沒有太多堂區的服務」。而他於大學一年級跟隨朋友加入香港教育大學的天主教同學會,並擔任幹事。他說,「在人生和學習路上,信仰都佔重要位置。」
成為大專聯會的牧工,讓羅俊欣接觸更多對信仰有熱誠的人,「有些同學的信仰根基較深厚、較虔誠」,而與他們相處或參與活動,能從中深化信仰。他指畢業後擔任大專聯會牧工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上幾任牧工很投入這團體,「他們都會努力參與聯會的工作」。故此他亦希望延續下去,以支持這團體。
羅俊欣說牧工在聯會的反引渡條例修訂運動上,扮演著支持者的角色,他不會過於介入同學的決定,而是在他們有需要時給予支援,「幫忙預備及搬運需要的物資、派發傳單」。
作為支援者,羅俊欣說六月十一日晚,聯會在添馬公園舉辦徹夜泰澤祈禱會時,他在場聽見許多清場的傳言,而感到緊張;而在六月十二日,他從電視上看到警方釋放催淚彈、開槍,而感到傷心,「無論是我們(天主教大專聯會)的同學或香港人,都不希望看見有人受傷」。故此,當晚他亦與數名大專聯會成員,幫忙運送生理鹽水、毛巾等物資到皇后像廣場,「沿途一些市民亦託我們帶雨傘、水,退熱貼作支援」。
羅俊欣指期間發生了許多事,青年容易會感到無所適從,有籌委成員在六月十二日目睹警員開槍後,都感到不舒服。因此羅說自己亦需要為同學作心靈上支援。當晚,他就傳了一個信息給所有同學:「如果有需要與人談談,歡迎找我」,讓同學得到安慰。(吳)
李若望:
行動中感受天主存在
(本報特稿)在中國內地長大的天主教大專聯會成員李若望(化名),於四年前來港升讀大學,即將畢業的他六月廿一日對本報說,雖然一直相信天主的存在,但透過參加聯會關心社會與弱勢社群的活動中,才確切地感受到這份信仰。
李若望在媽媽的帶領下,於嬰兒時期領洗,但他說,媽媽未有給他太多教理上的培育,所以在內地時,他們只有間中到聖堂參與彌撒。他亦主要從書本中知道,及相信天主的存在,惟未有確切的感受。
二○一五年李若望來港讀大學,一年級時加入了天主教同學會,並成為幹事。在四年的大學生涯裡,他說印象深刻的是與天主教同學不時到深水埗和奧運站,探訪露宿者。他說活動不只旨在派飯,而是著重於與露宿者交流,「不是高高在上的派飯、幫他們,而是著重眾人的平等的關係,與他們交朋友」。李說,信仰強調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擁有同樣的人性尊嚴,故此在彼此有所欠缺的地方,當盡一己之力互相幫助。他說在這些活動確實地感受到天主的存在,而在香港的第二年,他亦領受了堅振堅事,進一步堅固信仰。
支援同學參與社會
修讀政治學的李若望在二○一四年第一次到香港旅遊時,正值「雨傘運動」,他說當時亦有到添馬公園一帶觀察,並在那裡認識了天主教大專聯會。
李若望的媽媽身處內地,李若望認為,內地媒體未有太多關於香港的新聞, 故此媽媽應該未知道香港正在發生的事。對於這次反修例運動,他直言怕媽媽擔心,而未敢直接告訴媽媽,只說是陪同學參加活動,媽媽亦叮囑他要小心。
作為聯會成員,他認為他的角色是與同學一起,並給予支援,「幫助他們明白自己行動的目的,而同學大多都已有足夠的知識」。他亦會在旁幫忙同學想得更全面,以更完善他們的決定,並在背後做好準備工作,「如果有事,安排如何找律師等。」
克服恐懼 從行動中找到希望
李若望說,參與反送中行動最初會感到害怕,「被心裡的害怕蓋過理性分析」,但他回想到有位朋友數年前對他說:「你不能因為害怕,而不做對的事情。」故此他多日來,都是在克服自己的恐懼,「以理性分析控制害怕」。
作為同學的支援者,他說六月十五日一名請願者在太古廣場墮樓當晚,許多同學都十分傷心,所以「需要有人去傾聽他們心裡的不舒服、痛苦」,他與同學為翌日的彌撒作準備後,回家談到凌晨三時許,傾聽他們的感受。他憶述有同學說開始對天主失去信心,「為甚麼我們付出這麼多,仍未有勝利?」但李說,在這整場運動中,他對天主的信心反而愈益增加。他指自雨傘運動發生後,未有人會預測到六月九日有一百萬人上街遊行;亦未有人想到十六日有二百萬人遊行,且在和平的氣氛下進行,「很多未有預料到的效果,都在這次行動中出現」。
在六月十二日當天,他一名內地朋友曾到金鐘一帶,雖然不是站在前線,只是在馬路旁,但亦受到催淚彈攻擊。他指這次宗教人士一同唱聖詩,以溫和的方式表達強烈的訴求, 並締造和平的環境,令這位原本不太喜歡教徒、沒有信仰的朋友,也被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這次運動上的參與所感動,希望尋求信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