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血會史書中譯本面世從國籍修會探討本地化

期數
3934
刊登日期
2019.07.1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14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本報訊)原道交流學會聯同古道行小組和浸會大學歷史系,七月六日假浸大校園舉辦新書發布會,推出《國籍寶血女修會與天主教會的演進》中譯本(原道交流學會、利瑪竇研究中心,二○一九年)。講者指這個國籍女修會的歷史,體現教會在中國推動本地化的脈絡,同時呈現修女服務弱小的精神。

發布會上,原道交流學會會長蔡惠民神父稱,此書帶出中國教會「本地化」的歷史脈絡,而寶血會的發展正突顯本地化的成果與面貌,從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第三會,於一九二二年獨立,成為全華人的女修會。

蔡神父指寶血會透過教育和醫療等回應社會需要,它在教會隨梵二向文化以至社會開放之際,找到自己的身份,「學習中國傳統與德行中加深信仰,為香港、中國內地以至普世教會作貢獻」。

另一講者、統籌中譯工作的寶血會劉賽眉修女說,中文版由梁潔芬、游勵明、梁淑盈三位修女合譯,編譯歷時十個月,統整行文風格是其一挑戰。

劉修女說,此書「宏觀與微觀敘述並重」;七個章節分別探討近代中國教會本地化背景;寶血會成立前的華裔修女;三十年代的動盪;四十年代的戰時處境;五十年代的戰後機遇;六十年代的演變;以及直至一九七三年的的發展。她指寶血會一九七二年的高峰期有一百四十二位修女。 

總會長鄺麗娟修女:動盪時代創會迎難而上

另一講者、寶血會總會長鄺麗娟修女說,該會一直回應中國教會的傳教需要,本年是本篤十五世《夫至大》(Maximum Illud)宗座牧函頒布一百周年,這帶出「寶血會的成立是去落實本地化,這與普世教會的使命密不可分」。她指「創會之時並非太平盛世,卻是烽煙四起而充滿動蕩的年代」,而今天香港社會同樣面對挑戰;她期望會方繼續回應時代需要,去扶持弱小和有需要的人。

「此書讓我了解前人如何迎難而上。」鄺修女指前人在深水埗建立會院之初,便與弱小者同行,昔日寶血醫院便是兒童醫院的雛型,修女收留並治療棄嬰;修女在香港鄉郊也充當神父傳教的前驅,為村民教授道理。

談到當前的社會需要,鄺修女指寶血會關顧人靈,近年開展靜院服務,以及準備發展「寶血田園」,或作為生態教育與園藝治療之所。

朱益宜:補充天主教婦女史

新書作者、浸大歷史系朱益宜教授分享研究經驗及修會的歷史片段,她指有關中國教會婦女的歷史資料不多,期望藉此書加以補充。她指寶血會的檔案裝載不少故事,例如寶血會之名取自意大利寶血會,因參考了對方的修會會規;相片與紀錄亦顯示修會亦曾派遣修女到內地江門傳教。

談到研究寶血會的經過,天主教徒朱益宜說,她早前獲梁潔芬修女邀請去參詳該會檔案,緊接獲委託以三年時間作研究;二○一六年推出《The Chinese Sisters of the Precious Bloo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一書(Palgrave Macmillan)。

答問環節上,鄺麗娟修女肯定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對寶血會的幫助,以及兩修會之間的情誼。劉賽眉修女則期望朱益宜教授續寫七十年代以後的寶血會歷史。

鄺麗娟修女席間對本報說,此書是寶血會整個團體的共同回憶,也是精神寶藏:服務弱小兄弟和履行對中國的傳教使命。

參加者、寶血之友會長楊錦桃對本報說,她在該會屬校成長,感受到修女教師對青少女的關顧,也讓平信徒分享神恩。(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