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康志杰新書 談天主教財務經濟研究

期數
3934
刊登日期
2019.07.1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14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天亞社訊)中國學者發表首部整體中國天主教財務經濟的專書,疏理出教會的經濟倫理觀,了解教會在神聖宗教與世俗經濟之間的張力與排斥。

中國基督宗教研究學者康志杰教授發表新書,題為《中國天主教財務經濟研究(1582–1949)》,是首部關於整體中國教會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

這位湖北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對天亞社說: 「之前很少有學者涉獵,即使有相關研究,只局限在某一個傳教修會或某一個歷史時段。」

康志杰解釋, 過往因為這題材的資料「散而難見」,而且即使找到相關文獻,也因涉及多種語言,造成研究的「窒礙難通」。

此外,她又指出,由於參與這些世俗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角是傳教士,如果過多披露這類文獻,或有礙教會的形象,而且與傳教士「神貧」形象不符,容易引起世俗的誤解與詬病。

她說: 「因此, 教會自身對其經濟活動『諱莫如深』,甚至屏蔽了許多關鍵信息,例如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等。」

她解釋: 「『盡可能地賺錢』表現在『投資理財』;『盡可能地省錢』表現在節約每一個銅板,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傳教事業; 『盡可能地捐錢』,是指在重大賑災的活動中,在『弱小兄弟』需要幫助時,捐其『所有』,進而營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這種經濟循環,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天主教財務經濟的理念與運作方式。」

新書探討收入與教產管理

這本學術著作的研究範圍由一五八二年開始,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為止,分為四大主題,包括「歷史」、「收支」、「教產」和「管理」。

而內容涉及中國天主教在明清、民國的不同歷史階段中的不同表徵、經費來源與支出項目、教產的類別以及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等多個層面,以使分析討論更加深入。

康志杰教授指出, 由一五八二年耶穌會士利瑪竇來華傳教之時,為中國天主教史新里程的開端,而止於一九四九年,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使天主教接受「外援」的情況逐漸中止,財務經濟的運作以另一種格局出現。

關於中國天主教的歷史研究,康志杰認為,過往多針對聖人史或文化交流史, 但鮮有研究天主教的財務經濟,成為學術盲點。

「事實上, 中國天主教的財務經濟涉獵的內容非常豐富, 不僅財務經濟的『收與支』,而且還涉及天主教與國家的關係。」她續說:「因此,透過不同時期中國政府對宗教『教產』的管理,剖析作為經濟實體的『天主教』在國家、社會中的世俗角色; 通過隱含在『經濟生活史』中的政教關係,認識、理解外來宗教與中國社會和諧共存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康志杰認為,中國天主教財務經濟研究別具意義, 有助客觀和理性地認識及解讀晚明以降的中國歷史、天主教歷史,並透視天主教會與中國社會的互動,解密世俗權力與宗教勢力的此消彼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