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江思維修女入會廿五周年 成無國界傳教士 關心青年成長

期數
3934
刊登日期
2019.07.1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14 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我曾經定下的志願是成為無國界護士,而我現在是無國界傳教士。」本年慶祝入會銀慶的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江思維修女,在五月三十日對本報說。江修女認為從回應聖召,到現時的牧職生活,都由天主在旁一直帶領。

江修女的家中有兩個弟弟及一個妹妹。其中,大弟弟初生時病危,在出院後,他們收到一封聖母玫瑰堂的信件,才發現弟弟在病危時領洗,而信中亦邀請他們到聖堂補禮。江修女說父母都不認識天主教,但商討後,帶了弟弟到聖堂補禮。江修女就讀區內的佛教小學,而弟弟便入讀天主教小學。

江修女的小弟弟在一歲時發燒,導致腦積水,而成了弱智人士。江修女說媽媽為此感到內疚。有天,小學裡的神父看見媽媽整天悶悶不樂,便邀請她參加慕道班,認識天主。所以在江修女五年級時,媽媽便帶著她、妹妹與小弟弟參加慕道班,並後來一同領洗。江修女指出,媽媽在領洗後,有很大的改變,愈來愈開心,亦著重與天主的關係,「爸爸難得在星期日休息,但媽媽仍堅持先望彌撒,再去飲茶」。

回想聖召路程,江修女就讀德貞女子中學時, 已熱衷參與校內宗教活動和天主教同學會。她見證媽媽領洗後的改變,感到天主的偉大, 「原來天主會帶給人希望和開心」,所以,在中二的文章《我的志願》中,她寫著「我的志願是成為修女」。

在修道前,江修女曾作精神科護士,她說最小的弟弟對她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我想理解人心靈上的疾病,明白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她說與弱智的弟弟外出時,經常會受到歧視,自小便明白當中的痛苦,所以希望可以幫助人們減輕痛苦。

江修女原訂於一九九一年入修院,但媽媽在該年患癌,半年後離世。江修女感到迷惘, 「我應該再做護士,留在家中幫忙照顧弱智的弟弟嗎?」然而有天,未有信仰的爸爸問: 「你不是要入修院嗎?」江修女說該刻感到這是來自天主的指示。

在九二年生日當天,江修女便離開家庭入修院,「象徵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入會半年後,派往台灣入初學院,但因身體不適,便回到香港調養身體。江修女在九四年再在香港入初學院,亦即正式入會,並於九六年發初願。江修女曾到澳門、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服務,她提到修會的其中一個特恩,是一個國際性的傳教修會,修女會被派到世界各地傳教,「我曾經希望成為無國界護士,而我現在是無國界傳教士」。

體察情感變化 關顧學生心靈

江思維修女說,很多人得知她修道的決定時,都替她感到不值,「覺得我放棄自己的護士專業,十分浪費」。但江修女認為她在服務中,亦不時運用到相關的知識,特別是在現時於學校的牧民工作中。

在聖羅撒學校的牧職中,江修女的主要工作是關顧教師、學生以至家長的心靈發展。她說護士專業讓她更察覺人的心理質素與情感變化。江修女辦公室門外貼著「與修女有個約會」時間表,每天由六位學生自由報名, 一同共進午膳。

「修女, 我已經一個月沒有跟爸爸、媽媽同檯吃飯。」「我的外公離世了。」江修女說自己是學生的同行者,不會對教師說的學業煩惱、或沒有人聆聽的心底話,學生在每次的飯聚中都會對她訴說。江修女指出不少學生的父母都要工作,缺少時間聆聽子女的想法。

江修女說,社會資訊發達,學生在網上已獲得很多知識,她們「不是需要一個解決方法,而是缺少一個聆聽者」,在每次交談中, 她認為「聆聽比開導重要」。她舉例,曾經有位學生因祖母離世而悶悶不樂,修女便讓她分享與祖母相處的點滴。學生回想祖母煮的菜、愉快時光,在思考過程中會自我開解,「我知道婆婆已到天國,不再辛苦,我會為她繼續祈禱」。(吳) 

  • 2019.07.17 更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