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爭議影響社會 港大:近一成人疑患抑鬱
期數
3935
刊登日期
2019.07.19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21 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本報訊)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七月十一日公布的研究指出,本年六至七月反修訂引渡條例事件期間,疑似患有抑鬱症的患病率,上升至百份之九點一,研究團隊呼籲社會人士多關注精神健康。
研究指過去十年疑似患有抑鬱症和自殺想法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齡組別及性別都有增加,從二○一一至一四年的百份之一點三,上升至一四年佔領中期的百份之五點三;一七年為百份之六點一;最近兩個月又再度增加。
研究團隊提醒大眾要避免對新聞和社交媒體長期沉思;又表示充足的社交支持,減少家庭以及社會裡的政治衝突,都有助改善精神健康。
教會內,人們亦關注這身心靈的課題。信徒社工彭智聰早前應教區神職人員邀請,六月中有三天在公餘時間到立法會請願區輔導青年。彭七月十二日對本報說,青年愈來愈厭倦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近期的大型衝突牽動了他們的情緒。他指輔導者希望讓青少年感受到旁人的關懷;他亦鼓勵公教青年把困擾交託給天主。
「這次社會運動,反映青年像個孤獨的群體,生活上缺乏空間,亦得不到家人聆聽。」彭智聰在請願區時,主力輔導獨自參與的學生,他遇上一名長期患病的學生:「她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人理會,社會事態令她愈來愈感到無助,因此出來請願。」他指社會體制和成年人,跟青年的距離頗遠。
彭指宗教信仰在請願行動中起了安撫作用,青年唱聖詩祈禱向天主表達感受;而信徒則可幫助青年把內心的不安,交託給天主。
市民隨了透過請願申訴外, 亦在社區建設「連儂牆」張貼願望。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七月十二日發聲明,促請各方讓市民藉連儂牆表達意見,在社區保留這個表達空間;當局亦應檢討問題成因。(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