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參與社會運動 家長如何面對?

期數
3936
刊登日期
2019.07.26
作者
郭倩衡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天主教身心靈關顧小組七月十四日為家長舉辦「與你進退也共鳴」聚會,其中在講座環節,由郭倩衡(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席) 主持。以下是郭的相關文稿

——編者

有關注近期社會事件的話, 大概會留意到有關「逃犯條例」引發的社會爭議已發生「一個月了」。雖然在這困難的時期,沒有甚麼值得「紀念」可言,但是作為輔導心理學家,筆者對日子尤為敏感。在情緒病理學上, 如果事情發生了一個月,情緒困惑、焦慮等持續並影響生活的話,當事人有機會出現一些創傷後壓力反應,甚至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遺憾地,連串事件卻好像還未劃上句號,作為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難免感到心情複雜, 更不知道怎樣面對子女、青年。

「Be Water、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割席、不篤灰、不指責、不受傷⋯⋯」不知道大家對這些網絡用語,可有聽過?在沒有「大台」( 政治團體) 主導下,參與社會運動人士多在網上自發行動、張貼指示、目標等等。先不論政見立場、成效,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大多由年輕一輩設計的網路用語或暗示,其實都有著「自我警惕」和正面提醒的用意。筆者在輔導工作中也聽到參與其中的青年分享說:彼此也真的很努力地持守不指責、不傷人等目標。

身為家長、老師、牧民工作者⋯⋯我們也無可避免的,需要面對青年的激昂、沮喪、絕望或憤怒的情緒。勸導式的安慰其實不太管用,因為我們需明白情緒(Emotion),拉丁文的字根是解作Ēmovēre,即是一股流動的能量(Energy In Motion)。三言兩語地跟年青人勸說:「希望在明天」, 也許有時比粗口更難入耳。

故此,我們應更重視「無條件的聆聽」,作為長輩,我們對青年的關心是必然的,可是,我們可有讓青年感覺安全地、真實地表達和抒發自己呢?還是我們只回上一句「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就轉身離開?能接納對方的負面情緒或想法,才是真正的同理心。感覺、情緒是沒有對與錯的。

與你進退也共鳴 

就如我們信仰所重視的:我們不接受罪惡的行為, 但我們永遠接納罪人。當一個人的行為錯誤,並不代表人性崩壞。其中一種輔導的原則:每人也會有改善、進步的機會,哪管是丁點的機會;當一方做錯了, 可以不接受他的行為,然而必須接納他仍是一位可被接納的人。如果我們多了解,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心底是有良知的,這可讓青年明白並相信一個人總有改變的機會和空間,免讓仇恨滋長;長大後也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保持明辨是非的能力。

願我們能明白,當討論問題時,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盡力試了「兩次」去說服對方, 第三次通常也沒太多幫助。我們需明白立場「其實也是一個選擇」,如果我們遇到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也無謂持續爭辯影響情緒,尋找適當及價值觀相近的同行者作支援才實際。

其實, 溝通像一面鏡子。當談論種種社會事件, 家長也要心平氣和, 不鼓勵用上激動的語氣作單向教訓。因對方同時也在觀察你的態度, 「模仿」(Mo d e l i n g ) 家長的情緒; 參照不同的輔導技巧, 我們可運用鏡象(Mirroring)的方法作示範, 即讓兒童及青年人直接「反映」你的表情, 處之泰然的情感同步, 才能建立安心的討論環境。

若近日的新聞令自己感到情緒泛濫、難以消化,並感到身體呈現焦慮的反應而影響生活質素,也許是時候放下電話、關上電視,讓身心稍為放鬆,特別注意呼吸(保持緩緩吸氣稍作停頓慢慢呼出)的節奏⋯⋯最後以祈禱尋回主內的平安。

在過去一個月, 我們身邊或許充滿了分裂的局面。社會、團體、教會甚至是家庭,都因為意見不合而影響關係。作為同行者,我們應著力保護、聆聽,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漸漸建立共鳴與支持,互相也能找到情緒的出口,共覓理性的解決方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