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投入關社行動 回應引渡條例修訂

期數
3936
刊登日期
2019.07.26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28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在政府拒絕撤回引渡條例修訂的情況下,民間接連發起大型請願行動,信徒亦在不同崗位去回應這事。本版現輯錄相關訪問及專題文章。——編者


 信徒曾嶸任人權觀察員 記錄反引渡條例請願經過

(本報特稿)「相信只要多一雙眼、多一個鏡頭作記錄,有助公眾理解真相,呈現事情的前文後理,對政府亦有所警惕。」信徒曾嶸近日於反引渡條例修訂的運動中,以人權觀察員身份監察及記錄遊行、集會請願以及示威等行動,確保市民在過程中的權益不受侵犯。

 由民間自發組成的「民權觀察」,誕生自二○一四年雨傘運動的「被捕支援組」,成員透過研究、倡議、監察及支援,監察警權去維護公民權益,並於去年的七一遊行起派員記錄遊行情況。最近愈來愈多市民站出來反對修訂引渡條例,並要求當局撤回議案,近來曾嶸也經常於公餘穿梭於各種反修例遊行與示威現場。

其中於六月十二日條例原定二讀當天,大批市民包圍立法會,最終引發嚴重的警民衝突,曾嶸早上起在金鐘觀察示威情況,徘徊於龍和道及添華道,至下午三時半爆發警民衝突前,他形容當時形勢愈來愈險峻,警方撤走大半警力,收窄防線,只餘下少數速龍小隊持基本裝備,大批示威者見狀即移上前,令群眾站滿整條添華道,人流於夏愨道流入添華道亦然。沒多久,大批警察從特首辦衝出,繼而以催淚彈、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警察在我身旁揮動警棍,清空添華道,迫使示威者、記者等走到夏愨道」。

 陪伴市民再嘗催淚彈

曾嶸說警方施放催淚彈後,大部份示威人士隨即高舉雙手, 或背對警察示意不會上前,然而速龍小隊仍以警棍揮打示威者背部;由夏愨道轉上紅棉道的路口,警方每約十分鐘施放催淚彈, 但當時他看到示威者根本沒有衝擊,更令他不明白的是,當部份位置只有記者未見示威者,警方仍投擲催淚彈,「當現場並不構成危險,警方應停止使用武力,然而我見到的是警方不適當地使用武力驅趕示威者甚至是記者」。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受過催淚彈。」他說二○○五年在港舉行世貿會議期間,他以議員助理身份到韓農示威現場,當時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正在衝擊的示威者,事隔十四年他再次嗅到催淚彈的刺鼻氣味。

藉此職務監察警權

觀察員備有「三寶」:觀察員背心、攝錄機、對講機。曾嶸指出,每次行動也透過攝錄機記錄,作為日後跟進警權問題的證據。

畢業於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的曾嶸,曾任職學校牧民工作者、議員助理等,後來再進修取得法學學士學位, 現於法律界擔任文員,由於工作與法律相關,他尤其關心警權問題,如警察對待異見者的態度, 「當警察處身於政治衝擊中,他們的位置應如何自處?」他就近日反送中運動,質疑警察執法時向無力反抗的人使用武力,「人們難以信服警方合法執行命令;警察又向市民、向記者說粗言穢語,或以威嚇,這豈不是懷惡意的執法?」

他亦觀察到除青年參與示威外,亦有中年甚至長者參與,社工也走進示威範圍勸阻示威者及警察,其中不少人響應基督徒於街頭詠唱聖詩《Sing Allieulia To The Lord》,每當他巡邏請願場地時,也會聽到這首歌,信仰元素也令他在紛亂的社會中感受到一絲安慰,「有次我負責於煲底(立法會外)巡視至凌晨四時, 當行經該處見到十字架,遂念上一端玫瑰經,除了使我不易打瞌睡,更讓我找到信心與平安」。

曾嶸認為,基督徒生於這時代,更應善用天主給予的塔冷通去追求社會公義,「在地上建設天國,在現實世界關注弱勢社群,確保人人公平參與社會和政治」。(高) 


 

 信徒社工鍾威龍加入外展隊 紓緩反修例運動請願者情緒

(本報特稿)反引渡條例運動期間,大批市民上街請願,僵持的局面令社會瀰漫不滿情緒,有請願者擔心被捕,更有青年自殺。一批社工為此組織多隊支援隊,以支援請願人士的情緒,其中信徒鍾威龍加入外展支援隊,留守請願場地陪伴青年。

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鍾威龍本身是學校社工,他看到青年積極參與近年大型的社會運動,他對本報說:「五年前的雨傘運動, 以至現在的反修例運動,不難見到青年的身影。」

請願青年面對困擾

這次反修例運動期間,警民衝突激烈,他說不少社工在公餘時間到場支援青年,「尤其政府宣布恢復二讀前夕,我從新聞片段看到大批青年在金鐘港鐵站被警察截查後,不准離開,這做法並不合理,我晚上便前往金鐘支援青年」。他說不少青年參與在添馬公園舉行的祈禱會,但凡警方見到戴上口罩、穿上黑衣的青年便搜身,有青年見狀情緒激動,此時他便上前詢問「準備好了沒有?」或按需要給予支援。他說不會教導青年如何處理,只提醒他們要有被搜身的準備,因為他理解青年對社工的期望:「不阻撓已是幫忙。」

六月十二日爆發大規模的警民衝突,翌日社福界發起罷工促撤回條例,鍾威龍與同工參加集思會,思考往後出現社會行動時,該如何以專業作出支援;同日社福界共五個團體成立醫院支援隊、外展支援隊、被捕支援隊等,他成為外展支援隊一員。

不譴責、不勸阻、不割蓆

鍾威龍本著「不譴責、不勸阻、不割蓆」的原則去陪伴青年,後來接連有青年輕生,而其中一名女大專生自殺後的晚上, 大批市民到場獻花致祭,他當晚也前赴現場,當見到街坊不滿路祭人士的舉動,即上前排解糾紛,協助眾人疏導情緒。他形容自己是一個「facilitator」,為市民充當中間人的角色,留待至凌晨一時期間,他見證整晚不斷有人前來致祭,每人均有秩序地排隊獻花,更有青年留下來摺白花。後來,他與其他社工從Telegram 即時通訊軟體、臉書等網上平台尋找有潛在自殺危機的人士,期望讓悲劇停止蔓延。

尋找高危青年阻止自殺

青年為社會事件自殺,鍾威龍指不少青年認為「香港已完蛋,即使以死相諫也可以」,他說現在市民可做的事,除了不再分享相關報導,以免引起模仿效應外,也要「盡量關心身邊的人, 了解他們的想法」。

社會工作者守則列明「社工有責任維護人權及促進社會公義」。過去鍾威龍也為民陣的和平遊行擔當糾察,協助活動進行,他說作為信徒與社工,當自己有能力便要盡力做,也要為市民充權。

祈禱直至事情發生

「現在我們很需要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祈禱直至事情發生)。」鍾威龍認為,當看到社會需要,信徒更應走出來為社會祈禱。「六月十二日普遍人對制止修例已感絕望,然而後來數以萬計市民上街抗修例,政總外亦有基督徒自發唱聖詩祈求社會平安。儘管最終引發嚴重的警民衝突,惟奇跡的確一直出現, 最終政府宣布暫緩修例。」他認為,即使市民仍等待政府真正回應訴求,民間運動已展現團結,發揮出「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互助精神,他說:「最強大的力量,便是愛,這也是信仰的核心。」(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