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我.生活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讀經)
讀經一:訓一 2,二 21-23 ∣ 答唱:詠 90 ∣ 讀經二:哥三 1-5,9-11 ∣ 福音:路十二 13-21
有一天, 南泉禪院東西兩堂的和尚, 他們正在爭奪一隻貓,南泉便抓起那隻貓來,對大家說: 「你們說句合乎佛家的話來, 這隻貓就得救,否則我就斬掉它。」大家都默默無語,不知該說甚麼好。於是,南泉便揮刀,把那隻貓斬成兩段。到了晚上,弟子趙州(從諗)自外歸來,南泉禪師便將白天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他,趙州聽罷,一言不發地把草鞋脫下來戴在頭上,徑直走出了房門,將履作帽,分明是顛倒事物。兩堂爭貓,根本不關貓的事,如今不審問東西兩堂的首座僧人,卻斬了無爭的貓。南泉當日,以為兩堂定有人能出來說幾句話,誰知他們竟默然無言,南泉已經擺出斬貓的姿勢,難以收回,唯有將貓斬成兩段。時至今日,我們會否成為另一位南泉,把生命的優次本末倒置?
活得自由
本主日福音邀請我們留意生命的真義,明白人生最終的目標。人的最終目標「是為事奉和愛慕天主」(《天主教教理》358),聖依納爵把人生的原則與基礎,作了較詳細和具體的解釋:「人受造的目的, 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 因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 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因此, 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我們在這方面,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 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神操》23 )基督徒該對生活「保持平心」(Holy Indifference),聖方濟沙雷氏也經常強調同樣的道理,「無所拒,無所求。」可惜,在福音比喻的這個富人,要建更大的倉房,免得穀物財產無處收藏,忘記存在的終極目的,失去了真自由。
活在天主
其實,耶穌並非把天國與財富對立,而是因財富而產生的貪婪,使我們掉進一個不能自拔的深淵。耶穌因此警告: 「你們要謹慎, 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 路十二15 ) 路加福音的這個富人,擴建了倉房,備置了大量財物,卻失去了靈魂,為甚麼他判斷錯誤? 那是因為他的貪婪,他做事只為自己的緣故。這個富人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也沒有天主。如果大家數一數,在他的自言自語中, 出現過九次「我」字。因此,我們不難明白,他一直以自己取代了天主。在香港社會,我們會否同樣只看見自己的「收成期」,卻漠視低收入家庭的艱苦生活,及嚴重貧富懸殊的差距。
活在永恆
基督徒的生活態度不只停留現世,因為天堂才是我們將來的歸宿;我們唯有在天主內,才有真實永恆的生命。在讀經一,取自猶太人的諺語, 輕描淡寫道出人生的意義, 「虛而又虛,萬事皆虛」(智一2) 。然而, 基督徒的人生觀非來自虛無,卻是非常實在;因為「從永遠到永遠,天主是我們的靠山」(詠90 ); 只要信靠上主,在祈禱中與天主結合,進入祂的時空,便擴闊我們狹窄的視野,「不思念地上的事,該思念天上的事」(哥三2),與永恆的主同時共活。
總結
在這艱難的時刻,讓我們繼續為香港祈禱;無論制度如何改變,但歸根究底,更需要的是人心的歸依。我們為自己將來儲蓄的同時,也別忘記對天主和別人,尤其是年青人, 他們抱著真誠的心,我們該聆聽和關心他們的需要。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