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窺探文化秘密

期數
3937
刊登日期
2019.08.02
作者
凌君慧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8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在埃塞俄比亞的華人在街上被叫「China, China」,不足為奇,我一天就被叫十次八次,奇就奇在非華人也同樣被叫成「China, China」,而且不是個別事件,而是普遍出現的情況。我的荷蘭籍女同學金髮碧眼,身材高挑修長,加上留了一頭長長的金髮,絕對是典型歐洲美女,卻整天被叫China,初時感覺匪夷所思,現在已經習慣,無奈地接受了這個奇怪的誤會。雖然埃塞俄比亞的經濟正面向世界高速發展,但很多本地人的世界觀仍然很窄,特別是沒有接受教育的街童或乞丐等貧苦大眾, 他們的世界,除了埃塞俄比亞和非洲國家外, 就是單一的「外國」。而中國,是現在影響埃塞俄比亞各階層最大的國家,外國投資中最多是中國企業,街上賣的外國貨中最多是中國貨,從大型基建、探油項目、水電工程、城市建築、鐵路公路、電訊科技、的士巴士、到高中低檔衫褲鞋襪日用品,埃塞俄比亞的衣食住行各領域都充斥著「中國製造」,令「中國」漸漸成了「外國」的代名詞,就如Xerox等如影印,麥當勞等如快餐,China在一些埃塞俄比亞人心中,等如「外國」。至於埃塞俄比亞人眼中的「外國人」,基本上不分白或黃或棕或紅,反正不是黑色人種,比他們白的就是外國白人,而China居然半推半就地成了「外國白人」的統稱。

二千種語言 二千種文化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埃塞俄比亞人「未見過世面」,居然有人會把金髮碧眼的白人叫成中國人,但其實對於許多不認識非洲的外國人,他們的非洲觀也是同樣貧乏:把五十多個非洲國家,看成是單一的非洲;把二千多種非洲語言,看成是單一的非洲話;把各非洲國民不同色調的黑膚色,看成是單一的非洲黑人。究竟是誰「未見過世面」?我們外國人在埃塞俄比亞「未見過世面」的例子還有許多, 比如有旅者會不明白為何埃塞俄比亞人,仍然在說非洲語,不像其他非洲國家已經在說英語和法語接軌國際,不但方便旅客,且適應國外市場。其實旅者口中的非洲話是埃塞俄比亞官方語言Amharic 阿姆哈拉語,與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同屬閃語族,是閃語族中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語言(僅次於阿拉伯語),其使用的斐德字母(Fidel)源於公元前六世紀,已通行的吉茲字母。埃塞俄比亞人能夠保住及堅持使用歷史悠久的本土語言,是沒有被殖民過的尊嚴和驕傲。相對於非洲許多國家的官方語言或通行語言,是與當地文化毫無關聯的外語,其實是被歐洲列強殖民的歷史遺跡。雖然非洲大陸有二千多種語言,代表著二千多種文化,可惜隨著這段苦難歷史的後遺症,正在慢慢消失於社會各層面中,這令埃塞俄比亞人對她們的母語阿姆哈拉語,更為珍惜。雖然學習阿姆哈拉語和二百八十個斐德字母Fidel令人頭痛,但從中窺探到的文化秘密,卻非常有趣。

學阿姆哈拉語, 首要學的不是香港人最喜歡問的「多少錢?」,而是問候語。阿姆哈拉語的問候語,比其他語言複雜繁多,不同對象用不同問候語,互相問候方式無數,且全部是常用,不懂問how much,也必須懂salam。埃塞俄比亞人的問候文化特別強,源於他們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長幼有序,親疏有別,萬事以關係為先,正好是歐美個人主義的反面。

本地人相互問候時,一般會大力握手再行碰肩禮,同性之間更會擁抱後行碰臉禮,互相認識後,見面時會熱情擁抱互相親臉,問候時間可以相當長,由一兩分鐘到十幾二十分鐘不等,不斷彼此問候健康、工作、家庭成員、生活日常等,超趕時間也絕對不能省去問候, 所以本地人往往遲到是有原因的,身不由己啊 !阿姆哈拉語裡雖然有很豐富得體的問候語,但用來表達情感的詞彙,又似乎比中文和英文少,關於個人情緒的表達,來來去去就幾個形容詞,老師說她們比較著重語氣和聲調, 同一個字,語氣和聲調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相信這跟埃塞俄比亞的間接文化有關。埃塞俄比亞的族群文化以和平共存為大前提,重視大同,壓抑個人,溝通習慣含蓄間接,不會直接說出感受,更不會面對面批評或對抗怕影響和諧,個人感受和情緒的流露,往往隱藏於字裡行間、語氣聲調、和身體語言中。埃塞俄比亞的傳統「耻感文化」有別於西方的「罪感文化」,為了維護人際關係,和關係中的尊嚴和面子,他們不介意犧牲個人益處,甚至是我們視為極重要的正義。所以,若果你有機會幫襯本地菜販卻被插隊,請不要大驚小怪,因為縱使插隊的人遲來,而且買的比你少,菜販也必定毫不猶豫犧牲你這個大豪客,為了維持跟熟客的關係。

另一有趣的地方,是阿姆哈拉語裡的「需要need」,「想要want」,和「找尋seek」, 是同一動詞。當我跟老師說這是三個非常不同的概念時,她說在她們的世界裡,沒有太大分別,因為必定是有「需要」才會「尋找」,有「需要」才會「想要」,不像消費主義世界的我們,需要不需要,都想要。

阿姆哈拉語複雜難學

至於最令我心力交瘁的,肯定是阿姆哈拉語複雜多變的文法,而其文法中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時態(Tense)。阿姆哈拉語中動詞的基本形式是「過去式」,詞型變化後成為「現在式」,而奇妙的地方,在於阿姆哈拉語的「現在式」和「未來式」居然是一樣的!所以,用阿姆哈拉語說「我來!」和「我將會來!」是同一句;用阿姆哈拉語說「我在做!」和「我將會做!」也是同一話。怪不得埃塞俄比亞人不但習慣遲到,甚至視之為正常,原來大家的時間觀念有本質上的不同! 

語言,代表著一個族群的文化歷史及其文明的重量,「見過世面」的人必定欣賞及尊重當地人使用本土語言溝通。國際語言雖然能夠帶人飛得更高、走得更遠,但絕對不能取代本土語言,因為本土語言是母語,是根,讓人不要忘記自己從哪裡來。

而人類最早的共同母語,是愛,因為天主是愛。愛,是我們的根,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從愛而來。

P.S. 捍衛繁體字,捍衛廣東話,捍衛愛。

作者為天主教教友傳教士,現於埃塞俄比亞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