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研究中心講座 探討教育與時代徵兆

期數
3938
刊登日期
2019.08.09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8 月 11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本報訊)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七月廿七日舉辦講座,探討天主教教育與時代徵兆,講者指平信徒接受公教學校培育後,透過教育工作去傳承和分享公教教育使命。

是次講座由公教報及檔案處合辦, 為「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講座系列及研討會」其中一講,由香港華仁書院校友兼義務夜中學合辦人黃兆光主講。

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會後對本報說,天主教會在香港教育長久扮演重要角色,故此藉此講座回顧天主教教育的歷史。

黃兆光以「從受到授:天主教徒義務教育的參與歷程」為演講題目,他說從內地來港後,遇一家熱心的天主教徒幫忙,後來並與家人到聖堂學習道理及領洗。但他當時對天主教認識不深,在家裡也沒有看聖經或祈禱。

直至一九五三年,黃兆光考進香港華仁書院,並於中三獲神父安排擔任輔祭,才「第一次親身接觸禮儀,而不只是一個禮儀的出席者」。他便開始活躍於學校的宗教活動。

談到校內的信仰培育,黃反思在活動中,雖然神父沒有特別提及聖經和祈禱,但正如神父所說,中學最重要的是人格培育,故此神父以基督精神培養學生,讓他們盡自己所能去服務他人。

黃兆光延續華仁精神

黃兆光入讀香港大學後,加入利瑪竇宿舍,也參加天主教同學會及社會服務團。他說,當年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小學,故此他在大學一年級時加入一個由耶穌會神父舉辦的街童計劃,並擔任導師,而很多同學都加入幫忙,不論宗教背景。直至小學教育普及後,他們才功成身退。黃說,雖然他們教學和租借場地時遇有困難,但華仁的培育讓他明白到,不單純著眼於怎樣做,而是要願意付出。

在一九六五年,在中學教育仍未普及之際,黃兆光與一班天主教朋友延續服務街童義教的經驗,在九龍華仁書院借地方義務開辦夜中學。他說當時眾人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學校註冊,有人負責教學, 六個星期便完成了開學的準備。

黃兆光說,該校為日間工作的青年, 提供全科的中學教育,同時為需儲錢交學費的大學生提供教學工作機會。他指創校一年後,同是香港大學畢業、熱心服務教會的石慧嫻辭掉工作,出任夜校校長。

黃兆光指夜校主要聘請教師任教,而他亦有教授地理科,而作為聖母軍團員, 他在聯絡工作上亦能幫忙。他說夜校運作十年後,因中學教育普及而結校,而令他欣慰的,是不少學生畢業後仍繼續進修。

口述歷史著作 回顧教會領袖服務經驗

另一方面,天主教研究中心最近推出新書《東西薈萃:香港天主教會口述歷史》(本年五月初版),回顧多位教會領袖在堂區、社會和教育等方面的參與。上述講座上,公教報的鄧藻煇就四位受訪者的教育服務作報告,當中包括善牧會甘秀玲修女、嘉諾撒仁愛女修會詹秀璉修女、明愛職業訓練及教育服務部李崇德,及教區榮休校長儲富有。鄧指修道人以自身知識開啟專業服務,而平信徒參與教育亦是一份召叫。

鄧指出善牧會修女的神恩是服務弱小的青少女,而透過群育學校,甘修女幫助她們學習生活技能,並配合宿舍提供成長輔導。他提到,詹秀璉修女亦曾是甘修女的學生,是教育薪火相傳的例子,她在達言學校以助聽器幫助學生學習。

在分享中,鄧亦指出平信徒在教育方面分擔扶助貧弱的角色。李崇德曾任三間明愛職業先修中學的校長,見證在輕工業年代的職業先修學校發展。而儲富有於學童人口急速上升、新市鎮相繼落成的年代服務教區學校。(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