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教會臨在抗爭現場化解衝突

期數
3939
刊登日期
2019.08.16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8 月 18 日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天亞社訊)香港社會因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先後在六月發動兩次逾百萬人的遊行,期間又得到國際聲援,也經歷了不少次的警民衝突,甚至有示威者被疑似黑社會襲擊。

在這場持續不斷的反修例運動裡,香港天主教會並沒有「割蓆」,而且青年教友團體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大專聯會)更在運動裡擔當角色。

大專聯會署理會長周頌天認為,香港的基督徒一直都有參與社會事務,從來沒有缺席,只是今次在運動中發揮較大的影響力,令公眾留下深刻印象。

他在七月四日接受天亞社訪問時說:「教會團體應該要較為『貼地』。教會的訓導一直要求我們行公義,你看到教會都有社會訓導。教會從來都不關上門,不讓別人進來,也不是要我們不出去。所以我們要『貼地』。」

大專聯會亦開始著眼於《逃犯條例》爭議,並在六月一日開設街站派發單張,向市民講解修例的問題。

周頌天說:「我們在五月中看著事態發展來做,所以也很忙,而且反應要好快,主要幫忙的有五、六位成員。」此後,大專聯會的直幡便常常在不同的行動中飄揚。

周頌天坦言,每項行動的籌備時間都不多,決定實行後只有一兩天的宣傳,但除了出席主要的遊行外,他們仍然組織了不少行動,包括六月十一日在添馬公園的徹夜泰澤祈禱;十六日邀請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在政府總部附近主持主日彌撒,吸引數以百計教友出席;十七日為在抗爭中墮樓喪生的梁凌杰舉辦悼思會等等。

宗教在社會運動中的力量

基督宗教在這次反送中運動裡讓公眾深刻的印象,基督徒詠唱一曲《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防止和化解衝突之餘,也安撫了在場的示威者,更成為國際媒體報導的主題。

周頌天認為宗教參與在這次運動中有實際效果。他說:「我覺得宗教活動在今次的運動中有力量,所以也想用多一些這類方式。因為宗教活動不需要申請不反對通知書,對行動來說十分靈活。」

他續說:「去到後來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牧師和主教也來到現場,他們想保護學生和年輕人,所以我們大專聯會都希望做到這樣的作用,以及可以保持和平的示威方式。」

周頌天也強調他們堅持在政府總部這類抗議現場舉辦這些宗教活動,是因為可以展示給其他抗爭者知道,「我們與他們同行,不只是純粹的支持,更是臨在現場。如果在其他堂區(舉行)就沒有意義了,我們與他們一起意義更大」。

身為大專聯會領袖,周頌天坦言在行動時也面對不少掙扎,尤其是十一日的徹夜祈禱。

六月九日百萬人遊行後,政府在晚上發表的聲明不但沒有回應市民要求撤回修例的訴求,更重申議案於六月十二日於立法會恢復二讀,而當晚同時有學生組織呼籲在遊行後留守,最終在警方清場時爆發衝突。

有組織此後呼籲阻止立法會恢復二讀,因此大專聯會亦選擇了六月十一日晚舉辦徹夜泰澤祈禱,一方面向天主祈求和平,同時也希望臨在於可能發生衝突的現場。

大專聯會原本計劃祈禱會到早上九時半,但到凌晨四點多五點還是決定撤走。周頌天解釋,當時有會發生衝突的謠言愈傳愈厲害,他自覺要顧及出席者,他們當中有較大年紀的,也有不是常常出來示威的教友。

他認為當刻心情最掙扎,是「到底要不要留守到天明,但最後我都覺得,還是要令大家安全,所以都是要走,因為對一些教友來說,出來抗爭的成本是高的」。

此外,周頌天也欣賞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的參與,而且無論是教內教外,都為反修例運動起了作用。

周頌天說:「不少青年示威者都是基督徒,夏主教的牧者形象令他們感到有人在關心,尤其是當晚他決定陪伴青年時表示:『他們留在這裡有多久,我就繼續留在這裡有多久』。」

他續說:「牧者臨在示威區是有作用的,警察不會輕易行動,也能夠勸阻年輕示威者不要衝擊,同時亦使青年在現場減少恐懼與感到和平。此外,夏主教在現場也令到其他年長和只活躍於堂區的教友關心這場運動。」

香港青年為家園積極投身反修例

青年是這次反送中運動的主要群體,不論是逾十萬中學生的聯署,還是在遊行和抗爭現場都不乏他們的身影。

十九歲的周頌天在香港浸會大學攻讀政治及國際關係,亦在校內參選學生會組織,一向關心社會時事。

他坦言除了兒時閱讀孫中山傳記啟發他關心社會外,二○一二年在他就讀初中時發生的反對國民教育運動也令他有更多思考。

他說:「當時反國教運動讓我覺得,像黃之鋒這樣一名中學生都可以做到這一步。」此後在二○一四年的雨傘運動,他也參與了一些中學生的政改關注組。

在今次的運動中,有不少平時不太關心社會的青年也積極參與,周頌天認為:「好多年青人不再行動,往後就更沒有機會。他們都希望守護香港這個家。」

他說:「大家都恐懼修例會侵犯香港人的自由,影響法治,使一國兩制模糊,好多事情都與中國同化,逐漸蠶食香港。而且政府不是沒有方法處理台灣殺人案,令人認定是有其政治目的。」

大專聯會亦是天主教會內參與今次運動唯一由青年組成的團體,他們自一九六二年成立,在七十年代開始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成為天主教學生運動,強調與貧窮及受壓迫者站在一起。

周頌天認為大專基督徒的身份在社會運動上有特別的責任。他說:「一方面學生的時間較多,其次在院校學習到的知識愈多,你開始對普世價值,民主自由更多渴求,所以大學生對這些事的追求是最熱烈,也因此最有責任。」

「而大專基督徒同一般大專生不同的是,我們背負多一重基督徒的身份,從教會角度關心社會,要效法基督,耶穌都是很貼地,他對當時社會很多不公的事也發聲,所以我們應該要學習,都要行關社的方向。」

堂區無法接軌 青年流失

反送中運動截至截稿時仍然未有完結的跡象,政府似乎沒有打算接納市民的訴求,而香港每個週末不同區域的遊行持續。

周頌天不諱言認為整個六月的行動好像沒有實質效果。他本以為「七.一」後會令群眾洩氣,不過在他的觀察中,現在看來反而覺得有希望。

他說:「大家開始以不同形式在社區發揮。各區的連儂牆令我很感動,幫助大家把無力感紓緩出來,不需要太多東西,一張紙條便能寫出感受,打氣的說話。」

周頌天認為今次的運動反映香港人在五年前的雨傘運動裡學習抗爭的方式,明白到不能長時間佔領一個地方,否則會令民氣遞減。

大專聯會未來計劃多落社區推動,周頌天坦言無法預計香港未來發展會怎樣,但「希望在社區多做一點。好像之後在元朗區反思會,分享天主教徒參與社運和當中的感受,而且有祈禱交托給天主」。

周頌天亦認為也可以到堂區分享青年的參與。他說:「現在回到堂區似乎不會見到很多青年,希望有方法令教友知道青年在做甚麼。」

教友青年在堂區流失,周頌天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教會無法和現在的青年接軌。他相信青年牧民是教會的工作重點,期望教會能多聆聽青年意見,並與他們貼近,使教會再次與他們接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