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寶血會高冠群修女金禧 服務兒童村 陪伴弱勢女童

期數
3940
刊登日期
2019.08.23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8 月 25 日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支持我修道的最大動力,便是我的初心,既然天主召選我,便會拖著我走前路。」耶穌寶血女修會的高冠群修女入會五十年,她年輕時從澳門悄悄地來到香港,為的是回應修道召叫。

在廣州出生的高冠群,有一姊一弟,五歲時她隨家人到澳門生活,父親則在香港工作,後來父親在港離世,母親及姊姊為養家出外打工,她在澳門就讀望德學校(現為聖若瑟教區中學), 於中二領洗。

「家在望德堂對面,我經常在窗前看到修女返回修院。我很喜歡修女,不時在學校聽修女講道理。」寶血會高修女七月四日對本報說,領洗後,她每朝在家中聽到聖堂敲鐘,便知道平日彌撒即將開始,「我隨即跑到聖堂,彌撒後回家吃早餐才上學」。

她說讀書時已考慮修道,高中二時跟隨班主任修女到水塘釣魚,「班主任正是鄭瑞薇修女,她見我時常親近修女,便問我是否有心想成為修女,我當時立刻回應:『是,我想做修女』」。至高中三年級,代女劉賽眉(現為寶血會修女)表示畢業後要入修會,兩人原先計劃一起加入寶血會。

可是,高修女的母親得知後卻極力反對,「由於家境不好,母親認為應努力讀書日後找工作養家」;當年只有十七歲的她因而未獲會方接納。

離家出走輾轉來港修道

高中三畢業後,高冠群修女於母校工作一年,待至十八歲,原以為成年後便可入會, 「但母親仍然反對,更著嫲嫲看管我,我惟有離家出走,坐船到港,沒想到當時有如此大的膽量」。

她來港前經神師介紹下到善牧會的培立學校應徵,「因為培立設住宿,讓我有容身之地」, 抵港後她入住該校,翌日轉到善牧會瑪利灣學校在那裡任教和留宿。她在該校工作兩年後,於二十歲時,即一九六九年加入寶血會,七二年發初願,七八年宣發永願。

瑪利灣學校創校初期,全校只有十二位學生,老師日間教學,晚上與女生一起生活,「那時我很年輕,學校修女很愛惜我,學生在背後封我為『瑪利灣情人』,同期的同事阮開鳳後來成了善牧會修女,我則加入寶血會」。

在瑪利灣學校的經驗,讓她肯定自己為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的志向,「我很喜歡小朋友,瑪利灣讓我接觸更多有需要的女孩」。入會後她獲派到寶血兒童村照顧女童,兩年後修讀社工課程,在兒童村服務近八年後,修會派遣她到加拿大進修社會學課程,期間卻因肝臟問題及持續發燒,在加國一年後便回港。她病愈後再奉派到台灣的天主教輔仁大學讀神學,以準備擔任修院培育崗位;由一九八八年起,她擔任初學導師近十五年。

七十年代的寶血兒童村仍接收孤兒,院舍照顧一百二十名女生,年紀最小的只有五歲至小學階段,高修女常陪兒童玩耍,舉辦活動, 教女生彈結他,帶她們外出,「我與幾位職員曾帶領一百人,由粉嶺乘搭火車到銅鑼灣看燈飾」。

至今高修女仍是兒童村的監督,她看到女童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情緒行為以至價值觀也受影響,「她們很需要安全感,並感受到有人關懷」,兒童村便透過提供多元化的支援,以清理她們內心的死結。

寶血會「與弱小者同行」

現從事修會行政工作的高冠群修女,過去曾專務兒童村、初學培育及靜院服務,並有一年在聖瑪加利大堂擔任牧職修女。「我渴望服務弱小,特別是服務有需要的孩子。」她本著寶血會「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及使命,於一九八九年,與信徒創立「川彥社」,服務中國內地的山區兒童,在當地建校,從事助學與家訪,她到過廣東省連南粵北、貴州等地,「到粵北考察時, 第一次體會甚麼是家徒四壁,村民連鞋也沒有, 沒餘錢交學費,要走兩至三小時才回到學校、午餐只有一個蕃薯果腹」。

參與「川彥社」約十年間,每逢長假期她與師生到訪內地,向學生送上文具和體育用品等, 「我的使命是要服務他們,這亦是我修道生活裡最深刻的經歷」。

踏入入會金禧,高修女向會方申請半年安息年,她先後入住加拿大的聖衣會隱修會,以及到台灣學習禪繞,從靜修與默觀中,「更深入地與天主一起,並更新自己」。

回顧修道歷程,高修女認為「初心」是她回應召叫最大的動力,「入會的路途崎嶇,母親在我發初願才逐步接納我的選擇,相信是天主給我堅毅的個性,才能持守信念」。(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