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新學年祈禱

期數
3941
刊登日期
2019.08.30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9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今年九月開學,教育工作者要面對重大的挑戰:既要陪伴學生,幫助他們面對暑假期間社運影響下的情緒,重拾學習生活;更要應對社會事件或延伸到校園內的種種情況。至於校方,更要運用智慧,幫助學生辨別是非,在各方面取得平衡。

青少年帶著甚麼心情回校?恐怕不少人仍心繫社會運動; 也有人希望回到安寧,專心學習。青少年固然對社會現況各有不同看法,學校本應是思想多元的學習場所,讓學生在自由的氣氛中,本著愛德探求事實與真理,這份「和而不同」,原是教育的其中一個目標。

可惜,香港社會和而不同的固有價值,備受衝擊,令青年見不到前景。如今,公教學校陪伴青少年共同回應時代徵兆的過程中,分享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的使命愈發重要。

公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因著近月的社會挫折而備受挑戰,為此,公教教育工作者更要持守真理,讓青少年這「社會的重要持份者」,學習明辨是非,敢作先知,捍衛真理,也本著義德彼此尊重,於愛中彼此擔待。

不少青少年都有參與遊行和請願行動,而在社會行動以外,教育工作者要關顧他們在各方面的成長,讓他們在面對社會問題的同時,過健康有序的生活。至於一些與社運保持距離或持不同政見的青年,他們亦期盼在社會以至同輩間能異中共存,讓眾人以自己的方式貢獻社會。

今天,香港社會承受有形與制度上的暴力,無論持守任何立場和政見的人均承受了創傷,同時這也是整個社會的創傷。在修例爭議下, 人際間的壓力與張力難以消除。

有見及此,教區成立天主教身心靈關顧小組,於教會內治愈這些創傷。該小組先後為公教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等舉辦聚會,強調成年人應給予青年「無條件的聆聽」,一起尋找情緒出口和理性解決的方法;亦有信徒社工自發義務輔導運動中有輕生念頭和抑鬱情緒的青年。

輔導等紓緩措施固然能幫助學生及家長喘息,但在社會長期的挑戰中,教育工作者可效法基督善牧的心,信任青年,讓他們透過愛德行動去體會信仰價值,才能讓他們於憂傷的社會氣氛下,建立心靈上的「抗疫力」。

有指目前的社會爭議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祈願公教學校作為價值的明燈,以此喚起青年心中的良知,幫助他們把當前的歷練轉化為建設社會的動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