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派遣墳場接待員 引領訪客追思前人貢獻
期數
3941
刊登日期
2019.08.30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9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本報特稿)天主教墳場委員會八月四日派遣新一批墓園接待員,讓他們介紹跑馬地聖彌額爾墳場和柴灣聖十字架墳場,並本著諸聖相通功,與受眾一起追思先人在世時的貢獻。
新一批約六十位接待員接受課堂培育,他們在跑馬地及柴灣參與實地培育後將投入服務。七月十四日的培育由發起接待服務的陳志明神父、研究公教墳場的歷史學者夏其龍神父主講。
原來,聖彌額爾墳場從大門著名的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以至裡面的神職人員墓園、葡人墓石棺和聖像等,都帶出豐富的信仰,以及對復活的希望,這些都是接待期間會談到的課題。
夏其龍神父在培育中指出,墳場接待是本著諸聖相通功,連繫生者死者,故此這「『不是導賞』,而是接待眾人到訪先人安息之所,可建議到訪者帶手信來,可以是一束鮮花,也可以是一份祈禱,尊重並紀念他們,認識他們在世的貢獻」。
夏神父指墳場接待可帶出四個主題,第一個「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即人要回歸大自然,並從草、石、樹、天空和受颱風破壞的墳墓,體會大自然的力量;第二是「死亡」,它也是生命的一部份;第三是「諸聖相通功」,也讓後人意識到自己承受前人貢獻;第四是「肉身」,認清肉軀當回歸塵土,而主恩一直都在生命當中。
夏神父說,這四個主題互相扣連並帶出生命的旅程,讓人更正面看待死亡,認識前人及其值得學習的地方後,與他們共行人生路。
帶領學員瞻仰墓園時,夏神父指園中不少先人對香港貢獻良多,如聖高隆龐會區貴雅修女(M. Aquinas Monahan)昔日在律敦治醫院研究肺結核的藥劑;御用大律師John Joseph Francis協助高主教維護教會提供宗教教育的權利;信徒張思雲推出名藥「鷓鴣菜」,幫助兒童杜蟲維護健康。(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