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受造界祈禱
教宗方濟各把九月一日的「受造界祈禱日」至十月四日的聖方濟亞西西瞻禮,定為「受造界時期」,教會團體推出連串活動鼓勵眾人愛護共同家園。
在香港,教會團體於這時期推出祈禱會和生態靈修等活動,幫助信徒反思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以及「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等社會議題。這些活動回應了近年香港的環保呼聲,市民因著災害與基層苦況而愈加覺醒。
若把眼光放諸普世,保護人類共同家園的工作比以往來得迫切, 香港人或需要倍加努力。亞馬遜雨林大火加劇了暖化危機,而火災被指與伐林放牧、滿足世人日益上升的肉食需求有關。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令碳排放有增無減,影響氣候以至受造界的安危。
因此,種種危機迫使我們反思自己與受造界的關係。而對於凝聚社會的環保力量、與大自然修和,教宗方濟各在《願袮受讚頌》通諭中便邀請眾人作「生態皈依」。
這份皈依邀請我們去把環保行動結合愛德,並從改變日常習慣著手。正委會於過往的受造界時期籲請眾人,每天至少實踐一項善工或環保行動,如為貧困饑餓者禱告,或到戶外接觸大自然,從小習慣培養大愛,與大自然為師為友,體現聖方濟的微末心、手足情。
在皈依的過程中,基督徒先要關心窮苦者和脆弱的生命。面對生態與氣候危機帶來的資源短缺,窮人首當其衝。香港的生活開支愈來愈高,食物價格愈見高昂,信仰中的手足情誼提醒我們,當與饑餓的兄弟姊妹分享。這份關心並非只在豐裕中撥出剩餘,而是在節制克己中慷慨分享。
祈禱、克己和愛德行動向來在信仰生活中並行,其中克己是抗衡過度消費和虛耗大自然資源的良藥,這提醒我們辨清「需要」與「想要」,並惦記貧乏的一群,對此,生態通諭引述巴爾多祿茂宗主教指出,「我們需要學習去給予,而非只是丟棄;這是一種愛的方式,從我想要甚麼,逐漸地變成天主的世界需要甚麼。那是從恐懼、貪婪、強迫中的一種釋放」。(#2)
早前教會團體的調查發現,堂區最常實踐的環保行動是關愛弱小及節省能源,對於體驗大自然的行動則較少,當信徒從小習慣去培養愛德,便能帶動堂區的環保風氣,進一步關愛大自然。讓我們繼續為受造界祈禱,讓眾人透過愛德行動與大自然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