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葆怡修女赴秘魯傳教 服務殘障兒童身心靈需要
生於香港的楊葆怡修女及吳宛珊修女, 早前遠赴秘魯「天主計劃的僕婢」團體修道,她們剛於七月十日至八月八日回港探親, 到堂區義賣秘魯的手作聖物為團體籌款,並與青年分享她們的修道生活。
「天主計劃的僕婢」團體(Servants of the Plan of God) 屬使徒生活團, 一九九八年在南美秘魯創立, 團體遍布於南美洲、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 現約有一百七十名修女, 服務貧弱者,團體亦設修女樂隊「Siervas」,以音樂與天主相遇。
四年前加入團體的加拿大香港移民楊葆怡修女,目前善用心理輔導的專業去服務殘障兒童, 她於七月廿三日對本報說:「很開心可以服務天主,在聖召中感受到許多喜樂和愛。」
楊葆怡十歲隨家人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 十三歲在當地領洗, 中學畢業後在多倫多修讀心理學, 並赴芨美國的聖神慈悲大學(Divine Mercy University,前稱「心理科學學院」) 完成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二○一○年畢業後返回加國成為臨床心理學家。
成為臨床心理學家 透過修道展現抱負
楊葆怡從美國返加後,得知與她同一堂區的加拿大港人移民王穎賢加入「天主計劃的僕婢」團體, 當王修女返加探親時, 「看到她成為修女後所流露的快樂,深深吸引著我,若我真的成為修女,也希望如她一樣」。
楊修女說選擇心理學這專業是一份召叫,相關訓練幫助她在信仰上成長,而成為修女後仍能以心理輔導專業助人。
然而,她在加拿大工作期間遇上困難,「因為別人看不到心理學與信仰有關連,認為信仰與科學難以連繫」;而她在美國念碩士時,同時須修讀神學、哲學與心理學,「這幫助我把心理與信仰連結,使我成為天主教的心理醫生(臨床心理學家)」。不過在工作期間,上司要求她要把信仰抽離於心理學專業,其中她在天主教學校工作時,甚至有資深的信徒臨床心理學家也認同此觀念,「如果我以修女身份從事心理輔導服務,便沒有人會反對把宗教融入其中」。
實踐「慈善及傳教」精神
楊葆怡說她十五歲開始思考修道,她活躍於加國堂區,在一次參與教友領袖訓練時有導師問她:有否思考要成為修女,當刻她否認,「然而這棵種子已栽種在我心中」。
二○一三年她參與在巴西舉行的普世青年節後,認真去辨別聖召,一四年她辭去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轉到「生命恩泉」團體服務數月,一五年一月到秘魯的團體生活,她說:「當時會長仍未接納我。我已帶走在加拿大所有的重要物品,包括我的貓。」一五年三月,她正式加入「天主計劃的僕婢」。
楊葆怡修女說, 天主計劃的僕婢的服務方向是「『慈善及傳教』, 把基督的喜訊帶給他人」。楊修女現於秘魯當地的傷殘兒童學校(The Joy in the Lord School),服務生活清貧的幼童和青少年。
本年楊修女獲派於該校的心理學部門工作,令她得以善用其專業,「我協助校內的心理學家,幫助他們把信仰融入心理學,幫助兒童在身心靈上成長,陪伴他們找到聖召與使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