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柏林圍牆與前東德監獄
香港一批青年七月參加德國與香港兩地公教青年交流活動,以下是一名參加者的反思——編者
在柏林的交流活動(Youth and Change),以不同時期的青年如何理解一直在轉變的社會狀況(how does youth perceive society)為主題。在認識有關納粹統治時期的歷史後,我們又以不同方式了解東西德分離的歷史。
一天晚上,主辦單位邀請了在東西德分離時期作為天主教青年的一位教友與我們共進晚餐,分享他當年生活在推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東德之經歷。東德政府循各種途徑收集情報,任何人都隨時可能被身邊好友、家人出賣。而且,宗教存在本身便與社會主義相違背,天主教徒備受監管,政府在教會內安插不少線眼,各人為免招惹禍端都必須謹言慎行。
他還跟我們分享在東西德統一後翻查文件,驚覺原來有認識的人一直在監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向政府匯報。故此, 當時的社會其實一直瀰漫著不信任、相互猜忌的氣氛。
我們又到訪當年被用作壓制、囚禁異見人士的前東德監獄「Berlin Bohenschönhausen」。東德政府把所有異見人士或「疑似」異見人士都關到監獄裡:在囚者被分開囚禁於一個個單獨的囚室內,起居飲食都只能在內解決,監獄內更設有特別的系統,使眾被囚者連一剎那碰面的機會都沒有,讓他們處於完全被孤立的狀況中。更甚的是,他們每天只能在規定時間內睡覺,其餘時間甚至只能在固定範圍內長時間站立、不能坐下。
那極權政府用的並不是肉體上的折磨,而是精神、心理上的,漸漸地磨滅被囚者意志。他們在獄中只能跟調查室內的心理學家見面, 那些心理學家利用其弱點或不同的手法進一步擊垮受害者緊繃的精神狀態,迫使他們「認罪」。當中有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做過任何對抗政府的行為,但只要在旁監視的朋友一句話,就可以令他們飽受牢獄之苦。
在Berlin Wall Memorial的紀念中心裡,播放著有關柏林圍牆歷史的紀錄片,其中一個片段解構了圍牆的運作,而且極之詳細。片中所示,圍牆外圍的每個圍欄都安裝了感應器,當有任何人、動物靠近, 甚或是一口鐵釘鬆脫,看守塔上的守衛都可以立即收到通知,而到了後期圍欄更裝有自動發射的槍,用以射擊跨過圍牆的東德人民。
東德政府擅以「白色恐怖」威懾人民,使人民不得不對身邊人防備、存有戒心,即使在教會內與主內弟兄姊妹交往也不能暢所欲言, 這種生活是難以想像的,願我們香港的教友都不用陷於此等困局中。
三十年前,德國人拼命推倒分隔國家的圍牆;現在,香港人則在努力地希望維持著一道無形、名叫「一國兩制」的「防火牆」。柏林人用三十年使圍牆倒下,香港人則用五十年去守住牆。
在牆外的人拼命想跨進去,牆內的人拼命想逃出去,牆裡牆外, 漸漸變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