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X通識】第一眼戰線 A Private War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瑪麗任職英國《星期日時報》記者, 自一九八六年起走入戰場,報導伊拉克、阿富汗及敘利亞戰況,其後在斯里蘭卡採訪游擊隊領袖遇襲受傷,此後戴上標誌性的「海盜」眼罩,無懼危險,繼續走在戰火最前線,鍥而不捨報導戰火下人民的境況。二○一二年敘利亞霍姆斯爆發內戰,炮火連天,瑪麗夥同攝影師保羅,前往當地民軍庇護所採訪……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女主角肩負「報導真相」使命,多次往返戰地,誓要揭露政府軍與游擊隊的偽善和陰暗面,透過筆桿和相機為無聲者發言,讓全球市民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正在發生不公義事情——戰火摧毀一切,包括無數的家園和生命,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呼籲國際關注,更藉此鞭撻掌權者無視人民性命。
面對眼前難民的悽慘境況,女主角瑪麗堅持留守至最後一刻,希望陪伴這群被離棄的人民, 觀眾深深感受到她的固執和勇氣。她為了「記者」這份職業,賠上了婚姻(丈夫埋怨她長期在外)、健康(左眼失明)甚至性命,別人或許不明白她的執著:因為對她來說,記者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有義務向他人爭取公義、履行公眾知情權,說出真相。
新聞工作者向來被視為「第四權」(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以外制衡監察政府), 往往因為報導當權者的醜聞或犯罪行為,例如貪污、舞弊、濫權等等,遭到恐嚇、襲擊、拘捕、綁架甚至殺害。至於香港記者採訪時經常遭到滋擾及暴力對待導致受傷:自二○一九年六月起, 在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遊行、示威及集會中,記者多次成為滋事者的襲擊目標,同時投訴警方涉嫌使用過度武力及粗言穢語阻礙採訪。
香港記者協會於二○一九年一月進行新聞自由指數調查,成功訪問了逾一千名成年市民及五百多名在職記者,以零至一百去評分,愈接近零分(即數值愈小)代表絕對不自由,愈接近一百分(即數值愈大)代表絕對自由,公眾給予四十五分,並首次將「中央政府」列為衡量香港新聞自由時的首要因素;記者則給予四十點九分。所有受訪者皆認為香港新聞自由整體情況較去年倒退了。
非牟利組織「無國界記者」於二○一九年為全球一百八十個國家和地方進行新聞自由指數調查,以傳媒的多元、獨立程度、自我審查、記者的人身安全、國家的立法及憲法保障、媒體運作的透明度為評核準則,香港排第七十三位,較去年下跌三位;中國排名第一百七十七位。在亞洲區中,排名最高的是南韓(四十一位),最後的則是北韓(一百七十九位)。
討論問題:
- 你對於「記者」這份職業有甚麼看法?
- 你閱讀新聞報導時,通常最先看哪類型新聞?為甚麼?
- 你認為現時香港的新聞自由如何?為甚麼?
- 試選取一項近日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並擬定訪問人物和問題,進行模擬訪問。
參考資料
- 香港記者協會 www.hkja.org.hk
- 無國界記者 www.rsf.org
英語對白╱中文字幕╱片長110分鐘
各大影視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