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和平的福音 與教區的社會參與

期數
3943
刊登日期
2019.09.13
作者
唐慎思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9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早前感恩祭的聖言誦讀《德訓篇》第三章提醒信徒謙遜的德行, 「因為,只有上主的權能是偉大的, 為謙遜的人所尊崇。為你太難的事, 你不要尋找;超乎你能力的事,你不要研究。」教會的社會訓導鼓勵信徒為弱勢社羣發聲,信友應該參與塑造一個更合乎信仰價值的社會。

不過,個人能否掌握這些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更重要的是,教會及神職人員有別於信徒個人的社會政治參與,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實際不一樣。在信仰的道路上,牧者必須照顧羊羣,免羊羣迷失方向而互相踐踏。

雖然在歷史上教會一直與現實政治的關係糾纏不清,如何落實天主教社會訓導中有關政治的參與問題也有很多的爭議。這裡不擬介入複雜的分析,而只希望謙虛地提出:「 返璞歸真」,回歸到教會的存在理據和核心價值:信望愛和救恩。社會政治的參與應該「忠於福音,免得白跑」(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 「讓我們再次恭聽天主聖言,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教宗方濟各強調福傳對話對和平的貢獻,「教會在信仰的光照下發言」,宣揚「和平的福音」。正義和平不能從一般政治社會角度理解,而需要以信望愛和福音為核心來定位。

自從中英談判決定了香港的前途後,香港經歷了去殖民地的演化, 中國大陸、臺灣和國際大環境中也經歷了很多變化。教會是否已經充分研究及檢視這些變化,以便對各方面冒起的問題作出即時的回應?缺乏這些踏實的基礎,教區的委員會或刊物應否謙虛和開放一點,與信友一起慎思明辨,力求掌握更多方的訊息,讓信友從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實踐教宗方濟各所倡導的建立和平、正義、友愛的人民羣體的四個原則:時間闊於空間、合一勝過衝突、現實比觀念更重要、整體大於部份(《福音的喜樂》)? 

因此,教會的社會參與必須緊守信仰和福音的核心價值,而不能以一般政治社會團體的價值定位,也不能受個別神職人員或教會機構工作人員的政治取向所影響。他們會不會直接或間接使教會像一般政治社會團體捲入社會政治的漩渦? 

教區所宣揚的正義和平能否忘記愛、包容、寬恕的價值?如果真理未弄清楚,正義與和平又如何建立?誰能說我已掌握了真理或我能代表真理發聲?為達到目的,高舉正義和平的人能否忽略手段的重要性?究竟教區是否有可能變成了一個直接參與社會政治運動的政治組織?信友應該如何與教區建立一個合乎基督精神的信仰羣體,而不是一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半宗教半政治的社會團體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