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家庭服務舉辦校園支援者工作坊

期數
3944
刊登日期
2019.09.20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9 月 22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本報訊)近來社會運動演變熾熱。學生、家長、教師在騷動不安的社會氣氛下踏入開學,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特別關注社會撕裂對家庭及校園或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協助學校教師面對當前挑戰,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於九月六日舉辦了「校園支援者實務工作坊」,藉此提升校內輔導人員辨識、評估、理解及回應學生需要的能力,為受困擾學生及其家長,及早提供輔導及支援。

工作坊先由香港明愛家庭服務臨床心理學家陳沛霖介紹於二○○四年心理衛生會由澳洲引入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他以支援受焦慮及抑鬱情緒困擾人士為例子,帶領參加者掌握精神健康急救的五個重點手法,包括(一)接觸當事人、評估和協助處理危機;(二)進行非批判性聆聽;(三)給予當事人支持及提供資料;(四)鼓勵當事人尋求合適的專業援助及(五)鼓勵尋求其他支援。

香港明愛牛頭角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高級督導主任彭淑貞則從青少年成長需要,分析參與修例運動對學生成長帶來的「危」與「機」,她鼓勵參加者避免以單一角度理解學生行為。她指出辨識學生感受、個別需要及理解這兩者與整全青少年成長需要的關係十分重要。例如學生有機會透過參與修例運動滿足了與人聯繫、社群歸屬,解難分析、獨立自主等成長需要,但同時又有機會與父母衝突,經歷身體受傷,內心存在無助、內疚、羞愧、失喪、憤怒等創傷及情緒張力,故此學生的個人心理狀態可以非常複雜。

彭淑貞建議參加者先辨識學生感受,後「翻譯」其感受為「個別需要」,並嘗試在輔導的過程中,同時評估學生的成長得著及危機隱憂。輔導人員要運用非批判溝通技巧來反映學生的感受和現況,才能開闊學生對自身行為的理解,為輔導介入展開契機。至於開學後,她建議學校可留意個別學生的狀態,避免學生因無法回應開學要求而放棄學習或遠離校園,可盡早安排一些過渡性活動,培養學生復原力及師生的聯繫感;又要支援家長,理解家長的擔憂,鼓勵他們與青少年子女共同跨過人生挑戰。

香港明愛香港仔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鄧曉程於工作坊尾聲時段,介紹靜觀減壓的好處並帶領參加者體驗靜觀飲食。她相信裝備自己從善待自己開始,平日可藉著正念並運用五感專注技巧,進行內在調適,平伏內在紛亂。

為協助家長紓緩因修例運動引發的家庭緊張關係,明愛家庭服務於暑期開設「香港人加油心靈支援工作坊」,鼓勵家長及地區人士透過參加不同小組活動,例如藝術及靜觀活動,紓解內在壓力,並接受社工建議,學習向子女表達關心,促進雙方溝通並達成共識,避免持續爭論影響家人關係。(公)

明愛相關資料可參考: 

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109#.XX81Gi4zaU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