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旭日金橋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丙年讀經)
讀經一:亞六 1,4 ﹣ 7 ∣ 答唱:詠 146 ∣ 讀經二:弟前六 11 ﹣ 16 ∣ 福音:路十六 19 ﹣ 31
殘月。曉風。碧波, 鯉魚門。
朝陽,正以濃艷的筆調,魔術師的藝法,繪畫一幅金鯉日出圖。
漫天霞彩,正在維港上空,演出破曉交響樂。回憶的精靈,安坐維港灣畔,以靈巧的雙手,鈎起意識海流中,寶島台灣的絲絲氣象景物、風土情懷……
台灣台東縣陳樹菊女士,以賣菜為生。因兩位弟弟英年早逝,哀痛莫明,然而,因此種下畢生助人的宏願。幾十年來,自奉極儉,卻將畢生所賺金錢,興學濟貧,默默捐獻,不為人知。由於義舉感人至深,國際傳媒廣泛報導,遂成為家傳戶曉的慈善家。雖屢獲殊榮,蜚聲國際, 仍是謙卑如昔,繼續賣菜,終身助人。二○一八年,因病休養,停止賣菜。
本主日第一篇讀經,亞毛斯先知嚴厲責備驕奢的權貴和富人,只管壓榨窮人, 縱慾享受,對若瑟家族的衰敗,卻漠不關心。因其缺乏愛德,加上不義行徑,這些人將先受流放之苦。
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勸勉基督徒,既蒙基督召叫,參與建設天國,其人生目標就是追求天國的正義、仁愛、虔敬和良善。信仰生活並非出離世界,對世事漠不關心。天國,就是將人從世上一切苦難、不公、殘暴、不仁的綑綁中釋放。天上的慈父,召喚其所愛子女,竭力建設天國,藉著實踐仁愛和正義,使天國臨現人間,讓人能享受天父兒女的自由。躲藏在教會團體的舒適圈內,自我封閉的「信仰生活」,無法為天國作見證,也不合乎天父的旨意。天國,是身體力行,參與主耶穌在世上的使命,藉深刻的奮鬥,以血、汗、淚水,甚至以身殉道,踐行仁愛和公義。其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與儒家提倡的捨生取義,踐仁成聖,互相映照。真理無分中外古今,萬物皆備於我, 只需存乎一心,便能泛愛眾而親仁。
主日福音中,主耶穌以拉匝祿和富翁的故事,警告為富不仁者,將如故事中富翁的下場:地獄是其歸宿。
以民曾在曠野因無水無肉而抱怨天主,招致天主嚴肅的懲罰,以火蛇咬傷、咬死人民。拉匝祿非因貧窮而得永生,貧窮並非永生的保證。他能上天堂,足以證明其人善良謙遜,雖身處赤貧,一生受苦,卻毫無怨言,以無比的堅忍,默默承受生命的痛苦,間接流露對生命的信、望、愛。是信、望、愛使他榮獲永生的桂冠。
富翁下地獄,非因其富有,而因其為富不仁。富翁每天享受宴樂,但對大門外的拉匝祿視而不見,對其苦況無動於衷, 寧願浪費大量食物,卻吝於施捨廚餘。天主賜人財富,目的為彼此分享。如果富人將天賜財物,視為天主所託管,積極善用所有,做福他人,為富而仁,將獲天主恩賜永恆生命。反之,將財產視為個人私有,只顧自己享用,對他人的急需視若無睹,對世間的痛苦麻木不仁。待人如此, 天主也以同一方式對待我們。
基督徒受召,參與基督的逾越。具體來說,便是藉言語宣講天國,以行動見證宣講。光有宣講,天國的信息毫無力量; 單憑行動,世人無從理解行為的意義。明智的基督徒,以行動為言辭作證,讓人誠心悅服,以歡欣的心情,迎接天國的來臨。
旭日,在維港海面築起一道金橋,彷彿在邀請我踏出第一步:天國路上,知己同行,共步永恆。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