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幼會張默石神父發願70周年 恭敬聖母 服務青年回報恩典

期數
3945
刊登日期
2019.09.27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9 月 29 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慈幼會張默石神父於本年慶祝發願七十周年, 雖然他曾因病痛而延遲晉鐸,但感謝聖母的助佑, 使他在學校和堂區服務中,也能實踐慈幼會服務青年神恩。

張默石神父生於上海一個熱心的公教家庭,姐姐及表姐均為安貧小姊妹會修女。他曾在上海先後就讀耶穌會及慈幼會開辦的小學。

張神父九月九日對本報說,小學毗連慈幼會院,每次在操場跟外國神父、修士相處時, 「看見他們這麼開心」,便令張神父萌生修道念頭,於小學六年級時加入慈幼會的備修院, 成為備修生。

不過,隨著內地政局變更,張神父轉到香港修道。「我們當時的會長是愛爾蘭人,與軍人相熟。」一九四八年,張神父十八歲時與陳日君樞機、陳興翼神父等一行十六人,便從上海乘坐軍艦,漂泊了四天,來到香港進入初學院。

因病延遲晉鐸 折騰多年後痊愈

張默石神父後來前往意大利南部的國際神學院,與來自意大利、西班牙及墨西哥等地的修生一起接受培育。然而於三年後,當張神父即將晉鐸時,他因病經常頭痛,長上准許他延遲晉鐸,也協助他求醫。

張神父回到香港後,其中一位慈幼會士的父親是醫生,「他為我打了上千枝針」,可惜都未能改善頭痛,醫生便提議張神父到美國接受治療,那時張神父一位意大利的神學老師, 資助他與學生到露德朝聖,張神父便於露德聖母瞻禮二月八日當天前往露德,並伏求聖母醫治他。

病情於露德朝聖之旅後並無起色,張神父便到了美國紐約一間醫院求醫,但醫生也未能診斷出病因;一護士便建議張神父到附近一間正骨的治療中心求醫。張神父說,「雖然當時那是個仍未註冊的醫療服務,但反正已嘗試過許多方法」,便放膽求醫。

「正骨後我便清醒了,像變了另一個人般。」他說,雖然祈禱多年未獲應允,也吃了不少苦,但他仍感謝聖母的助佑,也希望更努力去服務。痊愈後,張神父於一九六○年晉鐸,其後赴羅馬深造,「早上在一間大學進修靈修,下午到另一間修讀哲學」,於三年內完成兩個博士學位。

他說考獲博士學位及痊愈,都是聖母的奇跡,「聖母若讓我在露德時便康復,我便沒有機會到美國增廣見聞」。他亦感謝生病時,身旁一直有許多關心他的人,「老師每次到露德朝聖時,都寫信給聖母為我祈禱」。

服務台灣與香港堂區

在多年的牧職中,張默石神父服務過香港及台灣的堂區及會院,並擔任不同團體的神師。他八十年代奉派往台灣服務,二十多年期間,先服務台南的工業學校,並當了七年的院長,「我沒有學過工業,但院長讓我去提供一些靈修輔導」;他亦曾在台南的神學院任教, 台灣多位主教亦曾是他的學生;同時又服務過潮州堂區。

張神父之後轉台北,繼續任教神學,並主要教授天主教社會訓導,他認為信徒恭敬聖母的同時,也要走進社會,「做為社會有益處的活人,並保持信仰」。張神父之後亦在「少年城」服務一些家裡沒辦法照顧的孩子和窮困的孤兒,「日間他們到政府小學上課,夜間到這休息」,神父便陪伴他們成長。

回港後,張神父曾服務大角咀中華聖母堂和進教之佑堂等,擔任輔祭會、祈禱會,以及特倫多禮儀團體等的神師;並帶領教友到上海、意大利、以色列及法國等地朝聖。

「一說到慈幼會士,人們便會聯想到為青少年服務。」張神父說,他們「八十多歲的會士每天在操場上與學生一起」,這份陪伴體現了慈幼會士服務青年的召叫,而雖然他在堂區中,並不像於學校教書般能直接接觸青年,但他在堂區時常記著要為青少年服務,「感化他們,與他們當朋友」,八十八歲的他亦說,與年輕人相處從無隔膜。

回顧鐸職,他說著力去恭敬天主和聖母, 同時走向年輕人,他認為教會最重要的是有多些青年活動,「讓他們玩、踢足球」,使他們感到教會不是「死板的,而是活潑的」。(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