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反修例風波座談會

期數
3945
刊登日期
2019.09.27
作者
捷捷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9 月 29 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在慶祝光榮十字架的紀念日上(九月十四日),幾位教友在聖母聖衣堂透過見證分享,談到在近期的反修例風波中,如何憑著信仰,在黑暗與紛亂中找到動力與希望,經驗了天主。

三十歲的黎恩灝自嘲與十三歲的社運人士相比,已經算是大年紀了。但他參與社運的種子,確實早已在他很年輕時已播下。二○ ○ 三年, 特區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進行諮詢,條文引起香港社會廣泛討論與爭議。那年的七月一日, 只有十四歲的他跟著堂區很多教友到維園參與了「反對23 條立法」的七一遊行,他自言那次的經驗令他大開眼界。「原來我的信仰不光是在聖堂做輔祭,而是走入社會的問題當中,去參與社會運動」。他更以馬丁• 路德• 金牧師和菲律賓的天主教教會推動了社會改革為例,說明教會在社會運動中應該發聲,保持緘默是不正常的。

黎曾任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因學業和工作淡出了一段日子,反修例運動展開後重返民陣積極參與工作,他說最大的動力是來自主基督。黎奉行依納爵靈修,默觀祈禱時常被兩幅圖像所感動,一幅是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一個枯手的人,被經師和猶太人視為破壞了法治——就是安息日不許治病,卻提醒了黎關心前線有需要的人才是首要的工作,其他的顧累和負擔應該卸下。另一幅圖像是耶穌驅趕在聖殿擺賣的人,並踢翻了他們的東西。黎認為香港現有的秩序看似是被破壞了,但如果原有的秩序是崩壞了的,便有必要推倒重來,重建新秩序。

自稱沒有膽量走上前綫的社工T h o m a s,直認因為怕受傷,加上父親是警察, 所以寧願留在家中做「鍵盤戰士」,把一些有用而正確的資訊如被捕者的法律權利等,傳遞給朋友和同事。面對社會日益嚴重的撕裂,Thomas認為目前首要的工作是進行「縫綴」,並以訓道篇三章七節提醒自己:「撕裂有時,縫綴有時」,而「縫綴」的工作,不一定要靠建立平台去進行的,關鍵是要靠「愛」。他舉例父親會勸阻他去參與遊行「搞事」,認為危險。他冷靜下來後覺得父親是出於關心,同樣,當他知道父親在外工作時,會致電提醒他回家時要當心。他引述林肯的說話,就是不求上主站在自己一方,只求自己站在上主那一方。

在中學任職牧民助理的Jerome,參與社運是受到二○一四年佔領運動的啟蒙,那年他在家中看著記者招待會直播,見三個運動發起人的身後有個大十字架;在佔領運動期間,他看到堂區的參與和支援,令他開始思考公民運動與基督信仰的關係。五年過去,在近期的反修例風波中,他再次透過參與社會運動,看到基督的身影。最感動是看到夏志誠輔理主教在「煲底」與年輕人一同留守,又看到不是基督徒的示威者也一同唱Sing Alleluia to the Lord。Jerome 認為在這困難時期,要加倍為香港祈禱守齋,還要配合行動與改變,缺乏這兩者,光是祈禱期望有神跡出現是沒有意思的,正如五餅二魚的神跡,也是先有了五餅二魚一樣。

今年復活節才領洗成為教友的Linda是執業大律師,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不少家庭關係導致的傷害和傷痛,令她思考究竟苦難的意義是甚麼。某個晚上,她走到家附近一個公園舉目看天,希望天上有個上主可以把一切傷痛交付。其實從念書到踏出社會做事, Linda都遇上不少貴人,這些人不約而同都是天主教徒。那個晚上之後,她決定受洗。雖然苦難的意義是甚麼, Linda仍未找到答案,但成長的經歷令她在工作上特別關注弱勢社群,並為他們提供義務法律服務,透過處理他們的個案,她不時反思自己。剛過去的中秋節晚上,她聯同社區一班街坊一同合唱︽願榮光歸香港︾,邊唱邊哭,她感謝上主使她成為這個時代的香港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