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會表揚陳志明神父 推動流產胎安葬 喚醒社會尊重生命

期數
3946
刊登日期
2019.10.04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06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本報特稿)香港紅十字會與香港電台九月二十八日頒發本年度的「人道年獎」,得獎者包括陳志明神父,表揚他「致力推動流產胎兒的安葬服務,希望喚醒社會對生命的尊重,同時安撫父母的心靈」。

頒獎禮前,陳志明神父對本報說:「胎兒也是人,但他們完全沒有發言權。」過去政府把不足廿四週的流產胎視作醫療廢物,一般儲存一個月便送到堆填區,依當時的法例不能安葬在墳場,其實「胎兒至十二週已有成人的手指般大,看到五官和手腳」。

二○一七年六月,本地的天主教墳場首次安葬不足廿四週的流產胎,此前陳志明神父一直與政府磋商,好能讓墳場能安葬不足廿四週的流產胎。至本年八月,已有四十個流產胎安葬於柴灣天主教墳場內的天使花園。

「將來我們若能升天堂,第一批歡迎我們的便是這些小天使,小天使說:『歡迎你們啊,感謝你為我們發聲。』這是一幅美麗的圖像。」陳志明神父常向失胎父母這樣說,他肯定流產胎已成為天主的兒女——他引述聖經說:「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選定了你作萬民的先知。」(耶一4-5)

他接觸的個案普遍是懷孕八週後流產,亦有已到廿三週五天才離開,但即使生命短暫,他認為胎兒仍「是獨立個體,無人可替代,也曾經是家庭的成員」。

安慰失胎父母 向社會傳揚牧民信念

陳志明神父說,聆聽失胎夫婦的經歷,「分擔他們的壓抑與無奈,也與他們一起看生命。加上他們沒有安葬胎兒的經驗,我會詳細講解,不少人事後都感到釋懷」。他補充,在傾談過程中會確認個案非人工流產,以持守天主教維護生命的信仰。

他認為獲頒人道年獎,是代表一眾未能出生的胎兒及失胎父母所領獎,「我只是參與去推動,帶出尊重人,為無聲者發言,一個人原本被視為『醫療廢物』,其實是化成天使」。

失胎令不少父母傷痛和內疚,陳志明神父剛於本年七月開設手機群組,讓失胎父母互相鼓勵;稍後亦在天使花園舉行接待活動,期望讓更多人認識這牧民工作。

除天主教墳場外,目前基督教的墳場、政府公眾墳場亦有安葬流產胎服務。(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