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烏克蘭人離開軍旅 前赴羅馬生活與主相遇
( 梵蒂岡新聞訊) 兩名離開軍旅的烏克蘭人在羅馬找到了天主: 維多利亞(Viktoria)重新發現了信仰和祈禱的力量;馬克西姆修士(Maksym)找到了他的聖召,以及一條與天主同在的司鐸之路。
烏克蘭婦女維多利亞的父親是一名共產黨員,因此她的成長歷程缺乏宗教信仰。她回憶起那段歲月說: 「我的父母親沒有教過我祈禱。當我去工廠工作時,一名女友人寫給我一封信,裡面附上了天主經,她建議我每天睡前誦讀。那曾經是我唯一認識的祈禱文。」
一九九五年, 維多利亞離開工廠並且從軍。她成為軍官後,任務是阻止外人進入軍事基地,但她的聲音不夠「威嚴」,所以她感到難以融入軍旅生活,壓力倍增。
難以融入軍旅生活 改當保母服務孩童
二○ ○ ○ 年, 維多利亞獨自來到羅馬賺錢養家, 後來把女兒卡捷琳娜(Katerina)也接來意大利, 卻還是母女分隔兩地生活, 因為她們分別為兩個不同的家庭作保母。當時,一名叫瑪利亞的婦女送給維多利亞一本祈禱手冊。
維多利亞說:「我特別喜歡為孩子的祈禱,每晚都誦讀。」週末空閒的時候, 維多利亞會到聖母大殿為女兒祈禱。
維多利亞和她的女兒開始每個主日一起上教堂,參加烏克蘭人團體的聚會。維多利亞說:「我們雖然跟親人距離遙遠,但是堂區團體令我們團聚在一起。」維多利亞為女兒的祈禱蒙受上主俯聽。卡捷琳娜結交了許多新朋友,發展新的愛好,在羅馬取得心理系畢業文憑, 並且為兒童開班授課。維多利亞堅信自己在羅馬發現了信德,她在羅馬遇見的人幫助她接近女兒和天主,最終是祈禱的力量促成了改變。她說:「祈禱具有巨大的力量。當你祈禱時,天主必定俯聽你。」
另一個在羅馬與天主相遇的烏克蘭人是馬克西姆修士。由於他的叔父是位空軍上校,馬克西姆從小就在軍中感到自由自在,渴望長大以後跟叔父一樣翱翔藍天。不過,馬克西姆的父母對這個夢想感到驚恐,說服他不要加入空軍,因此他進入了砲兵學校的情報科系。
受隨軍司鐸啟發 修士轉到羅馬求學
就在馬克西姆求學的第四年,他開始與隨軍司鐸往來,他「覺得隨軍司鐸十分有趣」,並且跟隨軍司鐸一起探訪孤兒院。他把那次經驗稱為「嚴格軍旅世界後的一口新鮮空氣」。他第一次在聖堂中參加禮儀時,感受到「一切是如此深刻、如此感人」。他說:「我當時不理解禮儀中在說甚麼,但是它叫人著迷又感動。」
從那時起, 馬克西姆開始祈禱,這對他來說是全新的體驗。他祈禱是為了分辨他的人生道路,因為他不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留在部隊裡。後來,他做了個重要決定,即辦告解並且初領聖體。
馬克西姆下定決心進修院的那一刻,他的親友和長官大吃一驚,但是他「感到無比的喜樂和平安」。
馬克西姆說:「我進入了與天主愈來愈深的關係, 那是個人深層的皈依。」在修院中,馬克西姆接觸到心理學,他說:「我對心理學感興趣,因為它讓我更好地認識我自己,有機會在精神層面重新認識我的聖召。」
他認為, 神學科目會偏向於理論和哲學,心理學則非常務實,觸及人們「心理和精神上的實際情況」。「心理學向那些不在教會內、而且處於人生困境的人敞開大門,提供與他們溝通的工具、知識和方法。」為此,他希望能具體地將神學和心理學相結合,他在羅馬遇見了許多成功實踐這作法的人。
他目前就讀於羅馬宗座慈幼大學,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切磋學習。他在家鄉只知道烏克蘭天主教希臘禮教會,認識了羅馬教會後, 他說:「我的靈性視野拓寬了,我看見了一個教會向人群開放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