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德
在這三個月社會抗爭事件,表面上沒有影響堂區的運作,但暗湧不斷。支持抗爭的教友存在,反對的亦不少。有神父表態支持, 教友反駁;教友群組出現退組潮;信友禱文稍有觸及,也引來雙方的爭論。
不少人對這情況覺得心碎,為甚麼教會團體會這樣?也有人很氣憤,既有人氣憤教會不支持抗爭,也有教友氣憤教會怎麼不指責暴徒。
早期教會曾經也有極大的爭論,就是關於外邦基督徒是否需要割損。這是猶太人的習俗,但外邦教友沒有這傳統,要他們跟隨非常困難。當時有些猶太基督徒,走到外邦人的信仰團體裡, 要求他們這樣做,結果保祿為此事上耶路撒冷, 與其他宗徒商議,終於在免除外邦教友割損的同時,也保持若干的猶太禮節。
在宗徒大事錄裡,描述初期教會的情況,用上「一心一德」來形容。初期教會的教友,自發地聚在一起,透過聆聽宗教的說話、擘餅及祈禱,達到「一心一德」的意識。這些描述很理想, 因此會令人有所誤會,教會應該是萬分和諧,毫無爭議的。可惜的是,教會內容從來都是爭論不斷,即使是由保祿一手建立的格林多教會,一直都有各式各樣的爭論、黨派甚至分裂。
即使如此,教會仍然存在, 直到今天。因為教會不是沒有爭論,而是能夠包容爭論,讓大家在意見不同的同時,繼續在教會內。
如果我們更明白教會過去的爭論,也許堂區內可以多一點勇氣,讓意見不同的人,可以更自由地表達意見,而不會形成衝突,造成分裂。如果彼此都心存善意,願意聆聽,這樣的時機未必一定是壞事。
初期教會所以有「一心一德」的美好,關鍵不在於大家的意見一致,反而是在生活裡活出信仰時, 各自的不同擦出火花後,再能夠保持彼此的關係,這才是真正的「一心一德」。
今天,我們每個主日都在堂區裡,在彌撒裡聆聽宗徒的訓誨、祈禱和擘餅。但是,我們有沒有真的把自己的生活交付出來呢?如果沒有,團體與禮儀都會流於形式,而要做到真正的一心一德,就是要大家都相信,意見不同的人還是弟兄姊妹,在再大的對立還是一個家庭, 就算惡言相向還是因主耶穌連在一起,這就是「歷劫風波兄弟在」的一心一德了。
堂邊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