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施政報告看不見的關鍵詞
二○一九年施政報告重點之一,是放寬按保,以九成按揭讓青年上車。有保險公司隨即宣布細節,首置人士即使未能符合壓力測試, 仍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這種做法,會否造成「新負資產」危機?當政府高舉「救市政策」時,倒不如認真考慮以下在地對策:
一,租金津貼、租金管制需雙管齊下。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與關注基層住屋聯席一直有在不同場合向政府爭取租金津貼,但以往政府一直都用各種理由推搪,直至今年施政報告才說會「研究」,真的令不少低收入家庭、社福機構團體失望。現時政府沒法兌現五年零四個月的上車承諾,還要暫援租金津貼,明顯是向弱小開刀。再加上, 現時沒有租務管制的情況下,即使未來有租金津貼,很大機會也只會令業主得益,甚至再推高私人租務市場的租金, 再把劏房戶推向另一個絕境。
二,重新規劃用地,釋放土地。現時香港其實有不少的閒置用地也可用作發展,包括是一些棕地、閒置農地、甚至是丁屋預留土地等。二○一九年施政報告表示將會研究收回新界棕地並興建公屋;除了新界棕地、閒置土地外,市區重建局的土地亦應盡快釋放及興建公屋,過往曾有市建局的重建項目變成酒店發展項目,不少社福機構都認為市建局的土地亦應再重新規劃,以免一些有潛力發展公屋的土地再次演變為豪宅甚至是酒店。
三,重新檢討過渡性房屋政策。政府自二○一七年宣布推行過渡性房屋,但兩年來政府在過渡性房屋的投入不足,只能提供六百一十八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以及不足一千四百個的「社會房屋」。即使今年的施政報告表示將會在未來三年提供一萬個過渡房屋單位, 預留五十億作相關開支。事實上,單位的數量是非常不足夠,現時有約二十八萬宗的公屋申請,一萬個過渡房屋單位根本不能滿足現時的需求,但並不代表要興建萬億工人島,應從棕地、閒置農地、軍事用地、丁屋預留土地入手。
四,推行綠置居的同時,應先保證不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今年施政報告表示將會將綠置居計劃恆常化,政府必須確認綠置居並不會影響公屋的供應。在公營房屋中,公共房屋和居屋的比例應要是七比三,才可有效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五,提供友善協辦政策,增加資源投放。現時若民間機構參與營運「社會房屋」項目,政府的資助金額往往要待租客成功入伙後才會批出,變相民間機構必須預先墊費用。由於營運社會房屋需要涉及大量文件及工程項目,民間機構普遍需要增聘人手。政府應該協助規模較小的機構,減少不必要的財政壓力,從而提升行政效率。例如簡化團體申請行政程序及申請成本,吸引更多團體加入計劃。
最後,聯合國在一九九一年提出的「適足居住權」概念,人人都應擁有「有尊嚴」的適切居所。然而,香港的社會房屋住戶卻難以享有,住屋市場價格失調,才被迫囿於劏房,與他人共用廚廁。儘管共享房屋的概念在外國很常見,但政府應尊重每個人也渴望更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長遠不應只推行共享形式的社會房屋,而是推行更「有尊嚴」的社會房屋,以及落實租務管制和增建公屋。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