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傳教節
猶記得我少年時期領洗後不久,每年的傳教節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小時候我出生於香港區, 三年級時全家搬到九龍的公共屋邨後,便很少機會到香港島遊玩,但當時每年的傳教節都在南華會大球場舉行彌撒,我們一家都會不辭勞苦,並帶著興奮的心情前往。往往都有電視台錄影當時的過程。因當時還未有地鐵,彌撒後為免與大夥群眾在港島擁擠搭巴士返回九龍,一家人便會先吃個簡單的晚餐,才趕回家去看最後新聞廣播剛才彌撒的盛大場面,還要仔細看看自己有沒有被攝入鏡頭,為我就是傳教節的高峰。
過了多年這樣的生活後,覺得這就是每年一次的盛大傳教活動,也希望很多人尤其在看了電視新聞後會加入教會。當然沒有作一個具體的統計,到底有多少人是因為這些新聞而被吸引到教會來;也因而當取消了這個傳教節活動時,心中感到莫大的可惜及失落。
我中、小學都在官立學校讀書,完全不認識何謂修女,但在做了修女並開始在堂區作牧民工作, 有機會接見來慕道的兄弟姊妹,當談及入慕道班的動機、原因、甚至他們的信仰歷程時,最少有四份三人是曾經在天主教小學或中學讀書。雖然當時未有選擇加入天主教,但當人生中經驗到某一點時, 小時候所聽到過的天主的形象就會不知不覺地浮現出來了。
由此引發我想到傳教的方法及機會是有很多種類的,可以是透過大型而公開的活動,更可以是透過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的見證來將宗教的種子深深地植根於人的心中。使我也開始對傳教的重視: 不是每年一次的盛大活動,而是在我們不自覺的時候,也就是每時每刻都影響著他人對教會的觀感; 甚至我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成為別人對教會的評價。換言之,傳教節就是每時每刻的。雖然我們說加入一個宗教並不是看人而是看天主,但如果人不能在見得的人身上看到見不到的天主,又怎能引發他們去尋找祂呢?
因為教會不是一座美麗的建築物,我們本身就是教會活的細胞,活的證人。人就是透過我們去認識天主,因為人的被造是按著天主的肖像而造成的。故此,每天,每時,每刻都是傳教節。
就讓我們好好履行我們作為教友,作為傳教者的天職,成為地上的鹽,世上的光,使人看見我們就能看到天主,想到天主。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