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婉珊撰寫口述影像書籍 幫助視障人士接觸新事物

期數
3949
刊登日期
2019.10.2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27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從沒想過當初成為口述影像員,為視障人士爭取平權與充權,更因著這服務而寫下一本有關口述影像的書籍,實現我讀書時要成立為本地記者、記錄香港的事情的夢想。」聖老楞佐堂信徒徐婉珊九月十六日向本報分享她為視障人士寫書的經過。

徐婉珊剛為香港盲人輔導會寫下《連接兩個世界的聲音——香港口述影像十年》一書,本身是口述影像員的她, 藉此服務成為視障人士的一雙眼睛, 正如該書的封面上寫道:「口述影像有如一張入場券,一券在手便能以耳代目。」

口述影像是影視翻譯的方式之一,透過言語向視障人士描述眼前信息與事物,讓他們藉此度一般人的生活: 看戲、到博物館觀賞展覽、遊公園、收看電視節目、觀賞舞台劇等。徐婉珊認為, 口述影像在服務以外,更帶出「平權與個人充權的過程」;視障人士即使看不見,在社會仍能享有跟一般人平等的生活經驗。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的徐婉珊,小六至初中期間慕道,至高中在觀塘聖若翰堂領洗,及後加入歌詠團,升上大學後少參與教會,直到婚後受基督新教徒丈夫熱心服務教會及社會的影響下,逐漸重拾信仰生活,她亦定期隨夫探訪露宿者,直至六年前懷孕因行動不便而要暫停探訪露宿者;為持續參與愛德工作,她成為口述影像員並學習相關技巧。

口述影像讓盲人參與社會

徐婉珊新書中的受訪者,道盡失明面對生活的制肘,讓她體會人生變幻無常, 「無論是先天失明,一直獲家人幫助;還是後天失明者如何努力去幫助自己,他們也面對很大的轉變。可是他們竟然淡淡然娓娓道來,沒有當作大事件,然而,當你試想像失明的景況時,便會知道有多困難」。新書除了訪問了多位視障人士,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及心聲,也介紹口述影像服務。

她在訪問中認識一位年輕時因交通意外失明的教徒,並從他的生活中體會到, 「能夠稍為幫助視障人士,他們便能發揮自己的能力」。那位教徒已年長,仍然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口述影像,「例如是彌撒中的口述影像,略述聖堂陳設、外觀⋯⋯他居於美孚多年,近日相約他在美孚相聚時,他透過我的口述影像,才知悉荔枝角公園的面貌」。

她藉著記錄口述影像,體會到口述影像的「倡議意義大於觀賞意義」,此話引述自書中一位患有視網膜細胞退化的視障者盧勁馳,他說明口述影像的通達服務, 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建立真正無障礙社區的重要,這同時幫助大眾認識視障人士融入主流群體的需要。

「祂未曾應許天常蔚藍,祂未曾應允花兒常開」來自《主慈頌》的歌詞,她借此道出,「從來苦難也是人人要面對,但宗教信仰卻很難解釋苦難的存在,只能提供緩解之道」。她希望藉著此書,讓所有人都能自由地體驗生活,正如她在書中的引子寫道:「真的,能夠自由體驗生活對所有人也重要,包括你與我。」(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