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梓村民與藝術家 合作推動三年藝術節
(本報訊)「鹽田梓藝術節」將於十一月三十日揭幕,由藝術家、青年和村民共同透過藝術創作,把這西貢小島塑造成為一所開放式博物館,展品揉合天主教文化與藝術元素。
旅遊事務署在鹽田梓主辦一項橫跨三年的藝術節先導計劃,由文化葫蘆擔任策展團隊,並獲本地天主教會與鹽田梓村民支持及協作。藝術節以「天.地.人」作為每年的主題,藉此推廣客家文化簡樸和好客的一面,突出島上的人情味。
第一期藝術節將於十一月三十至十二月廿九日舉行,透過多元的文化藝術與自然體驗活動, 向訪客介紹鹽田梓的歷史文化。十七件參展藝術作品由多位藝術家和大專青年,從與村民訪談得到靈感去製作,當中具備信仰與靈性幅度,讓訪客認識鹽田梓的景點及事跡,重新認識和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吳文正:藝術家聆聽村民故事
鹽田梓藝術節策展人吳文正十一月四日對本報說,他期望藝術節能幫助信徒欣賞藝術作品, 也讓藝術愛好者感受當中的信仰幅度;他指活動老幼咸宜,「也讓追尋宗教靈性的人得進入默觀空間」。他說,藝術節期間舉辦文化與藝術導賞團,從碼頭出發,遊遍島上各處的藝術品、宗教景點和自然景觀,從宗教、生態、歷史及文化去介紹鹽田梓。
談到參展藝術品的創作概念,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說:「為呈現島上獨特的天主教和客家村文化,藝術家以謙卑的心去聆聽村民的故事, 讓作品『貼地』,不與自然環境違和。」
他舉例說,作品《流波.行雲》把受颱風山竹吹襲而倒塌的樹木,重新塑造為櫈,賦予新生命,讓參加者坐在碼頭欣賞流水行雲;《成聖之牆》也配合小聖堂前址的景觀,無損莊嚴之餘, 也帶出對傳教士的紀念。
鹽田梓藝術節將於本年舉行多項互動體驗活動,包括文化生態導賞團、客家茶粿製作工作坊、曬鹽技藝工作坊、祈禱晚會、講座、音樂表演等,展現小島的藝術氣息及了解其獨特歷史文化。而部份藝術作品亦會於鹽田梓藝術節本年的活動後成為常設展品。
鹽光保育中心陳子良:展品帶出傳教足跡
「鹽光保育中心」主席陳子良十月十八日對本報說,這藝術節是參考日本瀨戶內海的經驗去推行,旅遊中具備保育幅度;而第二期擬於二○ 二○年十至十一月舉行,第三期擬於二○二一年三至五月舉行。
首年藝術節以「天」為主題,陳子良指天、地、人三者和諧一體,他喜見展品體現了人群與信仰的關係。「藝術家與青年學生,創作前跟村民見面,把這裡的故事融入作品中。」陳說,好些作品因此帶出這條公教村的信仰與歷史,連繫了教會的傳教足跡,能喚起教徒的懷念與感恩之情。
鹽光保育中心推動島上保育工作,陳子良說最近他們復修了受去年颱風破壞的鹽田,讓朝聖者到來體驗。
村民保育島上文化遺產,其中聖若瑟小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而島上的鹽田活化項目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雖然原村民自上世紀陸續遷離鹽田梓,但島上仍有大片紅樹林及其他豐富的自然生態。(鄧)
• 鹽田梓藝術節網站: www.YimTinTsaiArtsFestival.hk
• 本版相片:文化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