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宗座外方傳教會杜逸文神父 慶祝晉鐸及來港傳教六十周年

期數
3951
刊登日期
2019.11.08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14 日 基督苦難主日

「原來媽媽很早以前已向天主祈求,希望我成為傳教士。」於本年慶祝晉鐸及來港傳教六十周年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杜逸文神父(Dino Doimo),曾寫下多首彌撒歌曲以配合牧民需要,他認為歌曲更容易帶出福音的喜訊。

生於於意大利北部村落S. Maria di Feletto的杜逸文,十六歲正式加入修院,最初為當地教區的修生,後來他回應海外傳教士的召叫,申請加入米蘭會(現宗座外方傳教會)。

年輕時的杜逸文平日愛看傳教士雜誌, 「我喜歡了解傳教士的服務,究竟傳教士的工作是怎樣?耶穌會會士、慈幼會會士的傳教生活是怎樣?」杜神父對本報說,他一直也沒有對別人說出傳教的意願,直至在他修讀神學的第二年時才與院長商議,知道需得到父母同意,「我以為母親對我選擇到海外傳教有意見,怎料她一早已知悉」,他說其母察覺他經常看傳教雜誌,「母親後來表示,多年來每天望彌撒時,已求天主讓兒子可以出外傳教」。

他於一九五九年晉鐸時才廿四歲,同年派到香港傳教,他先到長洲學習中文,六十年代初在聖瑪加利大堂服務,再派往公教進行社的聖母無玷之心小堂時,正值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時期,他同時也擔任教區教友傳教會(現教友總會)的指導神師,當時杜神父只有廿多歲, 在港初期牧民經驗尚淺,人人也叫他「BB仔神父」。

杜神父形容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在街上甚少見到外籍人士,更因少有人知道他懂得中文而引來笑話,有次他到影樓影證件相,當時他不太會說粵語,便向攝影師以英語對答,「攝影師帶我坐下來,拉上布簾後,我聽到外面有人以廣東話說:『有靚仔!』他們以為我聽不明,攝影師未上前替我影相,我已笑得很燦爛!」

年輕時的杜逸文神父,常駕著綿羊仔(電單車)或踏著單車出入醫院、堂區、工廠、學校,他笑說:「梵二前我們要穿上長袍,冬天黑袍、夏天白袍,每次上車前也先要包起長衣,別人看到也覺得我很奇特。」

吸納年青教師鼓勵創新思維

一九六八年油蔴地天主教小學落成,杜神父是首任校監,七○年教區在校內成立聖保祿堂區,杜神父成為該堂的首任主任司鐸。尤記得創校時要物色教職員,杜神父得到時任高主教書院校監祁良神父推薦兩位教師轉到油天小擔任上、下午校校長,再一起物色教師,「我希望聘請新畢業生,每級則有一位具備經驗的教師協助,因為年輕教師可以帶來更多新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創新思維」。

七二年他返回會方在清水灣的修院,並負責接待新來港神父,後來再赴美國深造一年,至七七年派往善導之母堂、八五年到聖斯德望堂、九二年返回意大利擔任修會的神學院院長、九七年返港服務聖母無玷之心堂,二○○○年獲選為宗座外方傳教會的香港區會長,擔任兩屆會長後,至二○○八年在九龍灣聖若瑟堂服務,一八年到上水聖若瑟安老院任駐院神師。

創作彌撒曲配合牧民需要

杜神父在善導之母堂服務期間,有見當時《頌恩》歌集的彌撒曲種類少,遂嘗試寫歌, 再由堂區歌詠團於彌撒中唱。他所寫的歌,歌詞引用聖經,較為人熟悉的有取自聖詠一一三首的《從日出到日落》、《基督耶穌》;一般彌撒曲包括垂憐頌、光榮頌、歡呼頌、羔羊頌等;喜愛大戲的他,又以大戲的旋律寫下《上主求祢垂憐》。

從未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杜神父,只因在兒時生活於農村的他,玩音樂是村裡的主要娛樂,「小時候要落田幫忙收割,大伙人一邊收割自然會唱起歌,民歌、聖歌、聖母歌曲也會唱, 冬天大部分時間在家,村民最喜歡拉手風琴,我爸爸有個『曼陀鈴』,一週總有一晚一起奏樂夾歌」。

本年杜神父慶祝晉鐸及來華福傳六十周年, 有信徒組成樂團於本年八月舉辦音樂會,唱出杜神父昔日並未推出的作品,部份作品在教慕道團時寫下,「為使更多人效法基督,便寫下《基督的足跡》;《水泉》一歌引述聖經撒瑪黎雅婦人的故事,從歌曲讓慕道者記得聖經的教導。」

現為安老駐院神師的杜逸文神父本年已八十五歲,將於本年底榮休,退下安老服務的崗位。他表示九龍灣聖若瑟堂的教友為慶祝他晉鐸周年,特意為他製作刻上「常感恩」的十字架吊飾,「我時時感謝天主,一生也很快樂」。他感謝天主時刻在他身上行事,他也畢生奉獻自己當上傳教士。(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