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生命的照拂」系列一宣傳文字 失誤之回應與分享

期數
3951
刊登日期
2019.11.08
作者
關俊棠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14 日 基督苦難主日

首先,我要在這裡感謝黎恩灝對我的提示,讓我知道在表白自己某些想法時,更應小心謹慎,以免傷害了別人的感受,謝謝您!與此同時,也容讓我剖述一下我寫那段文字時的心聲。

我必須澄清,我絕無意批判及侮辱任何人。我只是想在描述這幾個月來,當香港社會的對立狀態愈演愈烈時,邀請參與我工作坊的朋友,反思這種情況與個人內心深處有甚麼關連的地方,從而對自己有個更深度的了解:我的情緒反應以及我內在的需要是甚麼?作為基督徒的,更進一步問自己,上帝讓我們經歷著這集體的心靈黑夜,是想我們從中學習甚麼?從而讓我們因難成長後,能夠為未來建設一個更公義平等有理想且共富共享的社會貢獻甚麼?這是一直以來我對事件發展的心態,所以是一份誠意的提問而非判斷詞。

作為一個對人、對人性充滿好奇和興趣的靈性工作者,我時常遊走於「制度對人的福祉的增益或破壞?」與「個人的素質如何,會影響建設出一個育人或吃人的制度」這兩個命題之間;而我選擇了後者作為我的終生職志,因為我的能力有限,難以兩者兼顧。我察覺到不少年青人能關注前者,並為社會提供一個人性化的制度而努力裝備自己,修養自己及參與成為這美好制度的工程師。

在整個運動中,我沒有敵視過任何人或認真「嬲」過任何人;有時我自己也忽然會問自己我這樣是否有點不正常?不過說得清楚一點,我可沒資格怪罪任何人,更沒資格怨恨任何人;因為各人的所作所為,背後都一定有個故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的Seed Model裡,曾提及「情感與心理上的飢餓,是導致所有施虐(abusive)行為的基礎⋯⋯當我們學會怎樣去餵養自己時⋯⋯而餵養自己是甚麼意思?答案是:學習疼愛自己(learning to love ourselves)。人們做傷害的行為並非真的想傷害我們,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從不學習)如何滋養自己。有一點必須要明白:人們並不是壞, 他們只是飢餓而矣!」(Barbara Jo Brothers, 2019, Well-Being Writ Large, pp271-272)。享負盛名的宗教評論家及比較宗教學的專家Karen Armstrong在她的著作《血田:宗教以及暴力的歷史》(2018)的前言中,曾描繪過人的爬蟲腦(reptile)、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及新皮質(neocortex)三腦並存,並在不同現實的環境下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及生活,這是一種客觀描述而非要貶低人性的尊嚴(cf. Karen Armstrong, 2014, FIELDS OF BLOOD—Religion & The History of Violence)。

我如此相信,並不表示我沒有立場。我自問也是個「和理非」。但我選擇的既非黃也非藍,不是黑也不是白;我覺得彩虹是我的顏色,而彩虹中的主調顏色就是耶穌基督和佛陀。我很喜歡甘地、馬丁路德金、曼德拉及圖圖大主教,他們幾位那份對非暴力改革的執著和堅持,曾為當時年青的我播下了畢生受用的種籽。

我愛所有的人,雖未能一一向他們表達。我特別為那些勇武派被捕的年青人祝禱,期望他們別去得太盡,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肉體上的及精神上的。香港需要一班有理想和敢於承擔的你們,請為香港的未來保住有用之身。如果因為勇武,讓香港損失了整整兩代有理想的年青人,那是最不值得的事!同學們, 請停一停,想一想,疼惜自己多點,也給你們的父母和真愛你們的人一個疼愛你們的機會。人是要來愛,而不是要來恨的。

我曾經探望過一位因「反修例」激起的社會動盪不開心最終患上厭食症而要入住醫院的女士;我為那位因兩位公子選擇了做黑衣人,沒法承受打擊,又加上其他生活壓力,最終以自殺來了結自己生命56 歲的教友父親而悲傷;我為那些因政見立場不同而被撕裂的家庭深感無奈;我更為那群在商場中央唱那首粗口歌的中小學生而十分難過;也為在被捕後被警棍打得內外傷痕累累的人而更更難受!我多麼渴望有機會細聽那些在被捕後受不恰當對待的人親身而非外傳的心聲;我也同樣渴望有機會聆聽那些用了過份警權而傷害了市民的警務人員及他們家人的心聲。

這些日子裡,我不斷提醒自己,別被自己不成熟不如實的判斷所絆倒,也不要被見到不合理的情況即時激起的忿怨所淹沒。我持守的「愛人如己」教我懂得把事和人分而視之:對事,要公義公正,對人,要慈悲體諒。這是我畢生投身的信仰塑造我有如此的生活態度。畢竟我你他都是神所愛錫的子女,我你本是同根生,我們都是神的肖像,原都是弟兄姊妹。而神所賜給我們生活其中好好學習做人的世界,從來就不應是個戰場(Killing F i e l d) , 而是個關係花園(R e l a t i o n s h i p G a r d e n) ; 我們人人都是棵獨特的植物, 我們彼此同時又是彼此的園丁。為何不可以放下自以為是的傲慢, 坦誠分享, 細心聆聽,讓真理的光輝,漸漸在我們中間浮現, 並讓這光輝的真理,帶我們走出困局,和好如初?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曾說過一句很震撼的話:人類在面對未來,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同舟共濟,另一是同歸於盡。

至於黎恩灝提及的靈修或心靈教育的本質及誤區,我是完全認同的。靈修就是我們與上主,建立那份個人的、深厚的和親密的愛,與眾生締結那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手足情的過程及畢生的操練。只顧自己內心的安舒而缺乏了與別人與受苦者同行的,根本就不是靈修。

人生就是一場創造與因果的歷程,我是創造者,我導致了我自己的人生。請問就在此刻,我選擇甚麼?我創造甚麼?是愛,還是敵意?是平靜,還是憤怒?是豐盛,還是貧乏? 是家,還是孤獨? 

我在下筆寫我工作坊的序言時,因對事件的實相未有更持平的體驗,沒有守好「謹口慎言」的做人之道,亦即佛家五戒中的「無妄語」及天主教十誡裡的「無妄証」的訓示,用詞上傷害了黎恩灝及代表部份社會工作者的余先生,以至一些和理非的朋友的感受,難辭其咎,謹此向各位致歉,也願意收回引起大家不安與冒犯的「小撮人」、「包庇」、「姑息」、「爬蟲腦」及「烏合之眾」等用詞。最後,也想向今次社會動盪中所有受苦、不安、無奈、懼怕、不被了解及身心靈受傷之苦的相識與不相識,還有那含淚的蒼天,說:對不起,原諒我,感謝你—— 感謝在你們的傷痛中容讓我沒有缺席,在共同經歷這苦難中,盼望你們體會到:我愛你。

十一月四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