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非華語中學生的五大職志 學好中文 認識職場路向

期數
3952
刊登日期
2019.11.1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1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隨著香港非華語學生人數逐年增長,自二○一五年起,教育局委託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為非華語中學生推行生涯規劃服務,至今全港有四十多間中學約二千名非華語中學生參與。透過工作坊、院校╱職場參觀及職場影子體驗,學生了解個人興趣、認識職場文化,在語言及文化方面作準備,為將來升學╱就業方向作出合適選擇。綜合過去的服務經驗,非華語中學生在揀選將來職業志向有以下五大類:

1.「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 隨著近年影視熒幕上多了非華裔演員出現及社交媒體興盛,學生對從事演藝工作感到興趣。

2.「專業、科學及技術活動」: 律師、工程師或會計師等專業身份及優厚薪酬吸引非華語學生選擇。

3.「教育」:大多數非華語女學生傾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4.四「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 部份非華語學生有修讀酒店管理科目及精通外語,有利於酒店行業發展。

5.五「人類保健及社會工作活動」:醫生、護士或社工等專業工作及其穩定薪酬亦是非華語學生選擇的原因。

然而,非華語學生要實踐職業志向並不易。中文能力及文化因素是主要限制,使學生於本地升學╱ 就業機會相對較少。非華語生的中文水平是主要障礙之一,學生一般只應考GCSE中文科(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其中文讀寫能力難以應付實際需要。而非華語生以南亞裔佔多數,其服飾、飲食及生活都受自身宗教及文化影響,加上對未來出路的認識不多,使非華語畢業生出路狹窄。

這一代非華語學生多在港出生或從小來港生活,將來計劃留港升學及投入本地勞動市場。要提升非華語學生的競爭力,加強學生的中文讀寫能力外,認識個人興趣及多元出路也同樣重要。同時,大部份非華語學生精通英語及其他方言, 若社會企業能多提供機會予非華語學生並了解其文化,讓學生認識職場路向,非華語中學生要實踐五大職業志向,甚至開拓其他路向仍是有希望的。

本文提及的非華語學生,泛指非華裔或不以粵話為母語的學生,當中包括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尼泊爾裔、印尼及菲律賓裔等少數族裔學生,或不諳華語的華裔學生。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