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文化委員會 探討聖樂詠唱者角色
期數
3952
刊登日期
2019.11.1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1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綜合梵蒂岡新聞訊)聖座文化委員會十一月七至九日在梵蒂岡召開以聖樂為題的國際會議,與會的音樂家、大學教師、神學家和聖經學家,共同討論聖樂詠唱的意義與詠唱者的角色。
教宗方濟各十一月九日接見與會者,闡明音樂表演者乃是「以自己的心靈來表達作曲家的作品,好能在藝術上引起完美的共鳴」。他說,「優秀的詮釋者在不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前能表現出極大的謙卑」。
該委員會主席拉瓦西樞機(Gianfranco Ravasi)致開幕辭,論述聖樂的釋義與詠唱。他對新聞網說,為了確保禮儀神聖性,「需要重新釐清與聖樂詠唱者對話的思路,避免發生俗化的情況,尤其應努力把與現代音樂的對話重新帶到相稱、高品質的層面,就如以往那樣。只要我們想想十六世紀發生的事,就會明白從額我略聖歌,哥德式主教座堂典型的單調聖詠到更適合文藝復興的和旋音樂所出現的轉變, 後者更需要多種音調的加入」。
在聖樂詠唱的運用上是否也會有令人擔憂之處?拉瓦西樞機說: 「靈性音樂儘管有靈修基礎,卻絕對是自由發揮的;聖樂用於詠禱, 是根據聖經內容譜寫的,有傳授要理的目的;禮儀音樂則首先要完全忠於禮儀本身的規則,例如必須以禮儀書的內容作為禮儀音樂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們必須區分上述三者之間的不同。」
「禮儀音樂必須依據這些基本要素,與禮儀氣氛相稱,但也應考慮到時代的變化。一方面保持禮儀音樂的神聖性,另一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因此,我認為過去要與現代文化掛鈎的想法,乃是忽略了禮儀本身的特性。我們需要讓禮儀音樂具有現實意義,但也應保持它的神聖性、它的結構和獨特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