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不問蒼生問鬼神

期數
3952
刊登日期
2019.11.15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1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史書說「殷人每事必卜」,「卜」是求祖神降命。時人說主婦開門之事有七: 柴、米、油、鹽、醬、醋、茶;《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開門大事卻只有二:祭祀和打仗。打仗事關保衛或擴大疆土,很易理解,為何另一件大事是祭祀?是因為殷人相信,自己能存活享國,全賴祖神看顧。於是祭祀和占卜便成了王家職守中的重中之重。

殷商君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祈問鬼神,由巫師在龜甲獸骨上鑽洞燒灼,根據裂痕分辨神諭。通常先由商王授意給「貞人」,由他負責「發問」,發問的典型例句是:「辛丑卜,亘貞:今日其雨」。意即「今天是辛丑日,名叫亘的貞人卜問:今天下雨嗎?」問辭和答辭概由貞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然後歸檔收藏。從十九世紀末開始,河南安陽殷墟先後出土了十多萬枚甲骨,所載的文字不下五千個,能解讀的雖只有千五到兩千字,已令學者們對商代發生的一切增添許多了解。也常令人想起李商隱那首不無嘲諷的七絕:「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說的是漢文帝求訪賢才, 接見曾被貶謫的臣子,賈誼自長沙被召回,皇帝宣室夜對,談得最投契的不是國事而是叩問鬼神的心得。從理性看,「不問蒼生問鬼神」未免捨本逐末,但漢代盛行纖緯之學,對人生世事不可盡解的神秘著墨甚濃。纖緯本近乎陰陽家最擅長的玄學,眼下卻成了漢儒的拿手好戲,只因「撈過界」是新形勢的政治需要, 「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若九泉有知,也始料不及。

王國維說殷人無尊卑上下的官職可考,這話有點費解。但想深一層,甲骨文到晚商才較成熟,之後漢字的發展成就了文書政治的出現,讓國家管理走向中央集權的官僚化郡縣體制成為可能。殷人處於漢字成熟和推廣的初期,並沒有領會後世以文書治國的契機,朝廷並無後世皇朝的森嚴架構便是意料中事。商王本是天下之大巫,上古時氏族首領和部落大祭司實為一人,管理體制必是體例較粗疏的薩滿教式的神權政治。後來巫分為掌管天上之事的神職人員,和管理人間世俗之事的史官。巫、史雖皆能通鬼神,但各有偏重。巫著重拜祭占卜、歌舞音樂、醫治疾病等;史偏重人事,觀測天象、熟悉舊典等。《尚書》有史和太史掌書冊的記載。《周禮》更把史分為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天官亦有女史,掌管圖書、文件等事。從文字源流上看,甲骨文和金文「史」、「事」,「吏」三字只是一字之分,寫法幾乎相同。但殷人只有「史」,到周人才有「事」,至於「吏」字則更為後起。這三個字出現的排序和個中語源上的勾連,豈不反照出遠古時國家和社會管理專業化的發展脈胳? 

卜辭的「史」字像手持「中」,「中」即盛筆之器。祭祀有儀式或咒語,史官得把「記憶」累積,要管理要紀錄。卜筮用算命工具得出「象」,同一「象」可作出全然分歧的解釋。「史」可依據卦象重覆前人的解說,也可順從在上者的期望,滿足他遂行私欲的正當性,更可依循歷史經驗,提供全然不同的思考方向,如何抉擇常在一念之差。若要當好他的角色,必須回到內心找出理由。於是身為巫師的「史」,既須搭建人神溝通的橋樑,也要給自己和卜主提供心靈歸宿。或許就這樣,「史」也逐漸意識到「自我」,意識到原來內心有良知的呼喚。國人後來和道德有關的理性化思索,也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來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