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青年年將結束

期數
3953
刊登日期
2019.11.2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1 月 24 日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近月在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中,青年成了焦點,但也有不少人將矛頭直指向青年,認為部份青年堅持爭取轉變,促使暴力出現,也破壞了社會的秩序—— 然而,若以此視野來理解近月在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難免過於片面。

由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社會運動,受衝擊的不單是政權,也深深影響了無數香港人和多地人民的思維。這場運動始於捍衛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一直被冠以沒有明確領導者的特色,激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但同時亦面對批評。

由於持份者眾多,爭取合理權益的場合不限於傳統的議事廳,或遊行或示威等請願行動;也滲透於香港人生活的不同層面。

面對香港這時代的轉折關口, 評價和定斷都不可能是單一的。過去數月,有人見證到香港人互助及犧牲的人性光輝; 有人指青年不是社會的持份者; 有人思考運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有人提到要放棄青年;有人提出以暴制暴;有人相信暴力只會製造暴力;有人只看表徵;有人強調精神;有人著眼現在;有人寄望將來;有人關注傳聞; 有人強調事件要查證(fact check)。在多元或分裂中,要促成信仰要求的修和與共融,談何容易。

面對香港此時此刻的局面,教會的聲音相對微弱,昔日教會在社會事件中的角色彷彿不再。

早前在教會內舉辦的青年與教區領導層聚會,在網絡上引起了關注及批評。活動限定人數,報名隨即滿額。此外,最終有出席的參加者,有不少分享,亦為教會有進言。這都反映出青年對教會在近日社會事件中的表現有意見。

能喚起青年對社會及教會角色的關注,不就是過去數十年來青年及關社工作所嚮往的願景嗎?難道教會只願意青年成為被動無聲的一群,只在活動中幫忙出力而沒有個人的思想嗎?難道在寄望青年成長是有條件的,即只接受青年成為別人所設計框架下生活的積極份子嗎?公教青年參與社會運動也應被視為教會的見證行動嗎?也許此等不單是表徵的問題,而是根本的教會觀或人學的問題。

已故的楊鳴章主教於去年度宣布,延續青年年,並冠以「實踐信仰青年年」,提倡青年藉學習天主教社會訓導及社會服務來實踐信仰。兩年的青年年已屆尾聲,我們也見證到青年及教會內不少成員實踐社會訓導的行動,已超越僕人角色的層次了。

睹始知終,假若這是一場香港人持久的運動,青年的參與必須被肯定,他們就是切實地回應了聖經中所說的「不要讓人少看你年輕」(弟前四12)。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