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將臨 希望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中, 不少請願者及其家人,以至社會大眾承受難以彌補的壓力和身心創傷。整場社會運動處於政府與請願者的對立當中。
一方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對自己的政策過於強硬,未能感受到社會的脈搏。它未有覺醒到,專制為今日不再是切實可行的管治方式。但另一方亦會指出,請願者對「五大訴求」過於執著。
特區政府被指偏執,拒絕聆聽走上街頭、數以百萬和平請願者的聲音。而運動期間的暴力事件亦惹人關注,特別是元朗七月廿一日事件中, 警方離開案發現場,未制止暴力,造成多人受傷。再者,政府未有為警暴事件給予令人信服的解釋。
十一月, 警察在大學校園與請願者衝突的畫面,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裡縈繞於人們的腦海中。學生被標籤為參與暴力,亦被扣押。除此之外,由於和平的示威行動不被掌權者理睬,市民不信任政府和警察。
與此同時, 這場慘烈的抗爭繪畫出無數獨特的畫面,訴說著香港精神。我們在世界各地哪個地方看得見年輕人在與警察暴力衝突後,會清理垃圾雜物?我們如何解釋數以十萬不同宗派的基督徒,一面遊行抗議政府的政策,一面齊唱「Sing Alleluia to the Lord」?有誰曾預知一個健康防護口罩,會極容易遭視為請願者而被阻攔?
當掌權者未能聆聽並處理影響民生的真正議題時,他們就會開始害怕自己的人民。當年南非爭取自由過程中的一件事,竟然與過去數月香港所經歷的事件相類似。在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日子裡,基督徒在窗邊放置點燃的蠟燭,作為自己和他人的希望象徵──深信有一天這種不公義會結束。
結果,一支點燃的蠟燭變成了政治訴求的標記。南非政府確實領悟到其中所包含的訊息。它通過了一條法例,將在窗邊放置點燃的蠟燭列為非法行為,罪行等同擁有一支槍械, 兩者都同樣被視為危險物品。這漸漸成為了孩子們的一個笑話:「我們的政府害怕點燃的蠟燭!」
將臨期提醒我們要點燃蠟燭—— 希望的蠟燭。在未來的四個主日, 我們點燃將臨期蠟燭作為希望的行動,告訴世界:儘管我們周遭發生這種種事情,但是我們依然盼望和平與團結的願景。點燃蠟燭就是公開表明人們所深信的想法。點燃蠟燭也是反抗絕望和沮喪的行動。它是希望的行動。
因為希望本身並不建基於對實證事實的任何評估,而是建基於對一套更深層現實的信念:天主的存在、全能、至善。我們點燃希望的蠟燭, 是因為萬物的最深層現實就是天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