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大律師回應「安樂死」 關注病情逆轉與人權議題

期數
3954
刊登日期
2019.11.29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2 月 01 日 將臨期第一主日

(本報訊)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心十月十二日於明愛專上學院舉辦的紓緩治療與「安樂死」研討會上,醫生及大律師回應時指出,社會思考「安樂死」課題時,當考慮到病情將來能否逆轉,以及當中所牽涉的人權議題。

梁智鴻醫生:病情或因科技進展改變

曾任醫院管理局主席的前立法會議員梁智鴻醫生於回應環節中指出, 當病情不可逆轉,病人一般不希望承受更多醫療程序而增加痛楚,故此預設醫療指示有助減輕他們臨終時所受的傷害,包括一些入侵性的治療。

梁智鴻認為社會推動紓緩治療時,也應加強善別服務,使臨終者及其家屬也得到心靈安慰。

談到「安樂死」,梁智鴻指這無法挽回生命,醫生或因此例承受巨大陰影,社會不應予以推動;而面對今日科技迅速發展,「當以為現在做不到的事,或許明天已能找到救活病人的方法,一旦法例允許『安樂死』, 死亡便無法回頭」。

張健利資深大律師:「安樂死」或剝奪人權

另一回應嘉賓、信徒資深大律師張健利認為,社會須持守生命的價值,故此他反對「安樂死」合法化。他指「安樂死」不能與人權和自主相提並論,因為這會影響醫生因良心而拒絕執行「安樂死」的權利:「『安樂死』法例會迫令社會認同此權利, 若有權要求醫生輔助病人死亡,然而此舉也同樣涉及剝奪他人的權利」。

張健利舉出四年前《經濟學人》智庫公布的「死亡質量指數」調查, 稱香港的善終服務排名廿二,相比排第六的台灣及排第十二的新加坡低, 反映香港需要加強生死教育,並以紓緩治療的方式肯定生命的意義。

談到執行預設醫療指示,信徒醫生歐陽嘉傑發言時從前線經驗指出, 每位臨終病人的情況各異,實際執行指示時也須注意臨床判斷。擔任麻醉科專科醫生逾三十年的他說,即使病人清醒時表示,拒絕自己在不清醒的情況下接受心肺復甦法,可是,若然病人在手術期間突然停止心跳,醫護仍會即時為病人急救;或有病人預先表示拒絕接受維生治療,一旦接受手術也被插喉和接駁呼吸機,「此醫療程序雖屬非常規,但對病人此刻是常規的做法」。

他說,醫生為病人進行任何醫療程序時,也會顧及病人的付出與得益,但他指臨床情況的變數大,有時也非醫生能掌控,故此他每次在手術前也會為病人及其手術過程祈禱,以安定心神。

註冊護士鍾偉賢曾在安老院及醫院推動善終服務,他會前對本報說, 當局訂立預設醫療指示前,應為公眾加強生命教育,鼓勵病人與家屬多溝通,了解病人的意願,讓眾人因意識到實際需要而作出預設醫療指示, 而非只作臨時決定。是次研討會由吳常青醫生和呂志文神父任主講嘉賓。(高) 

  • 研討會內容見: http://kkp.org.hk/node/19794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