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成立青年議會才是出路

期數
3957
刊登日期
2019.12.20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2 月 22 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兩年前,林鄭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政府會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的工作, 即關注青年的「學業、事業、置業」, 並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參政」,政府會以自薦計劃招募的青年加入不同決策局及部門轄下的諮詢委員會,目標是在本屆政府內把十八至三十五歲的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提高至15%,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並由政務司司長主持。連同試行計劃,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推出兩年已進行三輪招募,委員會網頁顯示其至今一共委任了三十五人,當中包括三名青年發展委員會成員。

青年發展委員會於二○ 一八年四月成立,委員會訂定了三個主要工作方向,即協助青年選擇適合他們的學業出路;幫助青年發展事業和向上流動;以及加強與青年人交流的渠道。委員會網頁顯示,共開了四次大會,最後一次會議是本年度三月二十二日,即是在反修例的社會運動這半年中完全沒有開過大會,作為政府最重要的青年發展官方組織,完全看不到委員會在反修例的社會運動中就著加強與青年人交流的渠道做過任何工作。

固此,青年發展委員並不成為鼓勵青年「三政」的出路。反而在上個月進行的區議會選舉提出成立青年議會才是出路。早在三年前,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提出希望透過推動青年政策的落實,重塑青年的公民身份。他們發佈了《民間青年政策綠皮書(二訂)》內的社會參與、教育、就業三大範疇,去回應即將發佈的施政報告。青年所提出的青年政策和公民參與,正正是要求政府下放權力、促進政制民主化,並設民選且具實權(呈交議案予立法會、質詢官員、撥款審批、舉辦公眾諮詢、決定青年政策方向)的青年議會,讓青年透過政策制定來實踐社會改變。

青年議會並不是甚麼新生事物,早於回歸後,在社會上開始提出在地區成立青年議會,而翻查立法會會議記錄(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中提及那時有五個青年議會運作,分別設於沙田、觀塘、大埔、西貢和荃灣區,共有一百三十四名成員。原先,計劃是在全港十八區也會成立青年議會;最後,政府在二○○二年不再資助相關項目,青年議會便完全被消失了。但是,即是青年議會只出現了很短時間,但其實在一些青年區議員甚至立法會議員也曾經歷青年議會的洗禮。故此,青年議會在培育青年「議政、論政、參政」有其積極作用,而能參與的青年的數字及覆蓋的年紀更廣泛,比起十八歲才能參與諮詢組織,青年足十五歲便可參與青年議會。

政府在經歷過十多年前青年議會的正面經驗後,應認真考慮再成立地區青年議會,才能回應青年人期望。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