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耶穌會周守仁神父晉鐸銀禧 以同理心培育青年慎思明辨

期數
3957
刊登日期
2019.12.20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2 月 22 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耶穌會中華省會長周守仁神父本年慶祝晉鐸廿五周年,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他希望運用同理心,培育青年去慎思明辨,幫助他們發揮材能。

六十歲的周守仁神父在香港華仁書院的耶穌會神父培育下成長, 並從中回應聖召。他十一月廿九日對本報說,愛爾蘭神父學貫中西的學者風格,以及其培育青年心智的方式,令他深為欣賞耶穌會神恩, 也希望傳承下去。

周神父說:「一個神恩和依納爵靈修,原來可以孕育出如此多元的聖召:有的神父在華仁嚴師出高徒;有的樂於陪伴學生;有的活出信仰的神聖。」

專研哲學與心理的周神父服務兩間華仁書院多年,從昔日的前綫培育,到現在擔任校監,他希望運用同理心,去了解學生並幫助他們找到成長關鍵。

「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同理心,不是單純的認同,而是盡自己的培育使命給予指導。」周神父指「同理心包含理性與感性兩個層面,同時動腦筋理解,也用心去感受,去陪伴學生」。他強調年輕人對社會至關重要,「這個世界不屬於我們這一代,卻是年輕人的,故此要幫助他們發揮才能」。

面對當前香港的環境,他認為成年人更需以同理心,放下身段成為橋樑,促進溝通,「橋樑是要讓人踩過,去成全別人」。

華仁書院全人培育 給予廣闊成長空間

談到在華仁成長的經歷, 周神父指年少時因病而得到另一種體會。周神父生於公教家庭,在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成長,小學就讀道明會的玫瑰崗學校,中學升讀香港華仁書院,而十二至十八歲的一場大病,「那時因為經常要進出醫院,因而影響成績,我擔心過自己會死。」

他說:「不過,華仁書院給予學生廣闊的成長空間,重視課外活動。雖然我在學業上遇到困難,但課外活動上得到發展空間,參與了學校小堂的善會和基督生活團,當中重要一環是靈修。」

周神父中學畢業後升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心理學與哲學; 他在該校重視文理教育(L i b e r a l Education)的風氣下,主動接觸不同的知識範疇。

他畢業回港後決心回應聖召, 在加入耶穌會時,長上鼓勵他同時思考其他聖召,「當時曾考慮過方濟會,但共鳴不大;也想過當教區神父,但希望有團體生活,於是仍選擇耶穌會」。

周守仁一九八四年入會後,由於團體修生只有他一位修生,故此要遠赴愛爾蘭接受初學培育。由於入會前已修畢哲學學士及心理學碩士課程,故此他完成初學培育之後念了哲學碩士,研究馬克思思想與解放神學的分別。

認清中國人身份 矢志服務中華教會

周守仁神父曾於聖神修院學院研讀神學,一九九三年在港升執事後赴美進修,九四年回香港晉鐸。

「八九民運於我是一份覺醒, 我在外國生活多年,首次感覺到自己是中國人。」周守仁神父從而肯定自己的聖召是要為華人服務,他坦言想過加入美國的明尼蘇達的會省,但終發現自己的根在香港。

完成培育回港後,他一九九五年返回香港在兩所華仁書院任教, 推動青年使徒工作;二○○六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人本發展與心理學)。

「我對學生有要求: 不要求他們非常出色,但至少要盡力,也要清楚自己的立場。」周神父指青年本該青出於藍,而師長要謙和: 「在服務學生的日子,每年我總有幾次會跟學生道歉,他們讓我反思自己的不足。」二○○七年,他接替耶穌會狄恒神父,擔任香港及九龍兩間華仁書院的校監。

周神父於二○一八年元旦起擔任中華省會長,須穿梭港台澳兩岸處理會務,「現在多了處理行政工作,少了機會去接觸學生,很懷念以往的輕鬆。」現在不斷回覆電郵,作很多決定,用決定權去幫助更多人。

回顧過往,周神父感恩於「生命中有不同導師去豐富自己的鐸職」,「已故狄恒神父更是我的導師,尤其在教育方面」。「隨著年紀變化,我對聖召也有不同體會。年輕時我認為獨身不是問題,但中年見到同輩各已成家,曾有時感到孤獨。」他指昔日這份感覺無損聖召,這促使倍加重視聖召的恩寵,珍惜自己的選擇。(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