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 關顧病人需要 維護生命與信仰

期數
3958
刊登日期
2019.12.27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2 月 29 日 聖家節

(本報特稿)「在專業指引上這類型婦女不建議懷孕」「似乎墮胎是唯一出路? 」「如何與病人同行?」信徒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細說他在處理患有與心臟問題相關的孕婦時,如何從醫者角度照顧她們,藉信仰陪伴她們在孕期面對不安,滋養心靈。

於二○ 一七年九月加入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關顧生命事工的陳麒尹醫生,二○一四年起處理複雜不宜懷孕的個案,他說這類個案一般在專業指引上不建議懷孕,即使懷孕也會要求終止懷孕,例如有心臟病及肺動脈壓過高的婦女,懷孕後三成三以上會出現母胎死亡的風險,「在專業指引上這類型婦女不建議懷孕, 然而這涉及信仰問題,我應站在哪一立場?」

在公教家庭長大的陳麒尹約五歲領洗,小學只完成初領聖體,直至他結識他的太太後再慕道,於二○○九年領堅振,同年結婚,現二人育有一女。

陳醫生是香港大學心臟科名譽助理教授,他兒時就讀聖方濟各小學上午校,小二轉讀拔萃小學,中學升上拔萃男書院,畢業後在香港大學醫學院,二○○三年畢業,在公立醫院接受內科及心臟科培訓, 二○一○年獲得心臟科專科資格,在處理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範疇時,因而有機會接觸帶有心臟病的孕婦,二○一四年, 他接觸第一個個案,是患上罕見疾病肺動脈高壓的孕婦,在她懷孕三十三週時因患有妊娠毒血症而急須剖腹產子。

他接觸第一位高危孕婦時,看到病人的無助,突然腦海一閃,「不如了解她有沒有宗教信仰,從而可否在面談上多點支援」。細問下得知夫婦二人是天主教徒,一直也希望能保住胎兒,經風險評估後他願與病人同行,「他們需要承擔很大風險,也要面對家人的壓力」, 幸好緊急剖腹產子後母女平安,後來他更成為病人女兒的代父,「是我人生第一個代女, 由看著她在母胎至出生,看到生命的價值而感動」。

他說這類高危的婦女,每年他遇到約有兩至三宗個案, 次等高危但仍可懷孕的,每年約十四至十五宗。然而,他形容每次應診孕婦也會痛哭, 「病人早已從婦產科醫生得知自己的病情及醫療建議,便是建議須終止懷孕,故此當會見我時,我有如『最後判官』, 再次向病人說出其病情的嚴峻時⋯⋯亦看著病人泣不成聲」。

面對生命的抉擇,陳醫生時常處於兩難,若建議病人繼續懷孕,外界便會質疑是否能承擔後果,提升病人「一屍兩命」的風險,他一方面在臨床上向夫婦說明懷孕的風險,也要說明醫學上建議終止懷孕的需要,最終也要病人及家屬的同意,但也會從信仰立場說出教會不鼓勵殺害生命。

陳麒尹說感謝妻子時常提醒他在拯救生命中更體會人的渺小,教他要不斷祈禱與交託,照顧高危孕婦也讓他「多從宗教生命觀看醫生專業的臨床判斷與指引要求,從而作出平衡」。

他為病人提出專業判斷同時,自己也多閱讀生命倫理相關的文獻,從教理與道德倫理上作了解,再次重申自己成為醫生是為拯救生命,更體會生命的可貴,「要珍惜生命,是天父的恩賜,以及生命不能被殺害」。

剛於十一月一日由喜樂生命首映《愛.生命》微電影, 四部微電影的內容由陳麒尹醫生以真人真事改編,並擔任微電影監製,他說,醫護與信仰結合,讓他更會珍惜生命,也加深家庭的信仰,期望以醫生專業負起維護生命的責任。(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