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藝術分享信仰
教會一直透過藝術去展現信仰與人性的美善,單是聖堂建築藝術,多個世紀以來都是培育與福傳工具;而當代基督徒的藝術創作亦回應社會狀況,既關心苦難,也發揚美善。
教會重視藝術,正如教宗方濟各早前指出, 「教會在每個時代都提倡藝術,意在表達自身信德之美好,宣講福音的」,這些信息包含人的尊嚴, 以及基督死而復活的力量。他又肯定藝術與信仰相輔相成,稱「基督宗教藝術使人深入自己,並超越自身:將我們引向那創造我們的聖愛、拯救我們的天主慈悲,以及等候我們的望德」。
在公共領域上,藝術作品透過帶出共同的生活經驗,能產生共鳴,從而喚起良知,以至治愈人心。為基督徒而言,作品可以是信德標記,也可以如光般照亮人心。
在香港,反修例事件持續半年,社會復元仍未見曙光,不少人因此陷入失望當中。教區視聽中心的「藝術顯主榮」(Art for God)計劃最近在港島東區慈幼修院舉辦「善光同行」藝術畫展,真福團德詩雅修女(Marie- Anastasia Carré)帶領一批本地藝術愛好者,透過畫作為社會燃點希望之光。
這些作品凝視香港人的痛苦,懷著慈悲與憐憫之心, 在黑暗中與人同行,帶出聖神之果與望德,從中讓人辨認出主耶穌的面容,讓主來到眾人心中,去重燃希望。
若要體察信仰藝術作品裡面的信息,信徒除了要有基本的藝術修養外,也要靠祈禱與默想。如果教會在信仰培育當中,能兼顧藝術與美學的幅度,便能開啟眾人的信仰視野,好能從古典作品認識聖言,以及從現代作品,體會聖言落在不同文化與社會處境的迴響。
提升美學修養實有助於在生活中發現並欣賞美好事物,而在教會生活中,這份修養亦有助於善度禮儀生活和傳遞信仰。
本地不少教徒嘗試為堂區貢獻藝術才能,例如為堂區設計彩繪玻璃與製作聖像畫,藉此幫助眾人加深信仰。若教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發揮渠道和交流平台,並給予牧養, 能讓這份職務推而廣之,便於福傳。
本年香港教會的牧民主題為「主!快來!」這是聆聽別人痛苦並跟他們同行的良機,讓我們藉著藝術等方式陪伴更多人去察覺並發揚人性美善,使人們在生活的限制中得到安慰,提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