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善牧會甘秀玲修女發願六十年 服務群育學校 肯定青年價值

期數
3959
刊登日期
2020.01.03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1 月 05 日 主顯節

善牧會的甘秀玲修女發願六十周年, 她長年關顧面對困難的女青年,一起跨越逆境, 並銘記會祖聖于法西亞所言「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去肯定所有青年也有價值。

善牧會以照顧有困難的少女為方向, 八十五歲的甘秀玲修女青年時期,受到該會修女的無私精神所感召,促使她在往後的修道生活也從愛德服務實踐修和的使命。

甘秀玲兒時喪母,父親獨力養大八名子女,早年便把子女送到基督教會領洗,以接受良好的價值培育。直至她於小六轉讀瑪利諾修院學校後,逐步認識天主教教會。她在原校升中,高中時希望能轉回天主教會, 「爸爸卻認為我早已屬於基督教,改宗便不能在死後與已故母親同葬於基督教墳場」。

她在中四領洗,當時學校的修女邀請其父觀禮,更在禮儀中認識一位說西班牙語的神父,「父親曾在秘魯做生意而會說西班牙語,自此,那神父定期探望父親,更在我後來宣發初願後約兩個月,神父為臨終的父親施洗,現在父親葬於天主教墳場」。

服務有家庭困難的女青年

回想青少年時期回應修道召叫,她說也是由中四開始,「我有感於修女的生活適合自己,便開始物色不同修會」,然而當時卻有一把很明確的聲音對她說:「你不屬於這地方(母校),便不用過問。」她也很聽命,從無過問瑪利諾會,畢業後她在瑪利諾修院學校的圖書館工作一年,翌年轉到羅富國師範學院進修,完成課程後到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教書。

教學時,甘秀玲於小息時見到山下有幾名修女在「豬籠屋」(即當時的軍營屋)照顧女青年,好奇心驅使下她前來細問,才得知是剛從上海來港,並暫住在紅磡的善牧會修女,她們同時也照顧有困難的女青年,當時善牧會的院長請她幫忙,每週六到豬籠屋當值。

在服務有困難的女青年時,她肯定自己愈來愈喜歡此崗位,「能夠照顧青年在福利上的需要,而非只提供正規教育。於是我在聖瑪利書院教學一年後便轉到善牧會工作」。甘秀玲選擇加入善牧會,她於一九五六年入會,五九年在美國羅省(洛杉磯)宣發初願,六二年在菲律賓發永願。

入會初期,甘修女不敢告知父親,即使到美國接受培育時只說去讀書而已。抵美一個月後,她寫信向父親說出實情,父親也給她回信:「秀玲,你若認為此生活方式適合你,我不會反對。但是,若生活不開心,你記得立刻回來。」她為父親接受她修道而感恩。

學習會祖培己立人的精神

甘秀玲屬早期在培立學校服務的修女, 校名取自善牧會會祖聖于法西亞(St. Mary Euphrasia Pelletier)的名稱「Pelletier」,譯作「培己立人」,這亦成為現時該群育學校的培育目標,培育女青年「培育自己、造就他人」。

甘修女於一九五九年起在培立學校教學,隨後多年分別奉派往該校及瑪利灣學校服務,並於一九八六至八九年擔任校長。

榮休後她曾在九龍灣聖若瑟堂協助甘浩望神父,每週到堂區教導難民英語;也定期探監;每週一次早上與教友一起耕作,種植洛神花、秋葵、蔬菜等;她閒時喜歡焗製麪包、釀製咖啡酒,以及最拿手製作吞拿魚沙律。

甘修女說,昔日與女生年紀相若, 現她仍與舊生聯繫,有的已七十多歲, 年齡最大的更已八十歲;她也遇過無心向學的學生,那學生幸得到菲律賓華僑修女教授理髮,離校後成為髮型師,現於馬來西亞定居。在位於清水灣道的培立修院,便掛上一幅由那位舊生所製的「耶穌最後晚餐」十字繡,讓她深明要讓女生擁有一技之長,幫助她們日後發展。

發願六十年,甘修女常懷感恩之心,更體會到生命是天主白白給予的,她時常教導女青年學習交託,面對困難時嘗試靜下來, 即使前路難行,也要盡力而為。(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