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干支和太歲

期數
3961
刊登日期
2020.01.1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1 月 19 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鼠年歲次庚子,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天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序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原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記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些神秘數字原是甚麼意思?春秋以至漢代時人們已一無所知。有說十干也許出自十個太陽輪流當值的神話,十二支出自「帝俊有妻名常曦,生月十二」的傳說。而把生肖動物代入十二支,則是漢代及以後的事了。

成語有說「四面八方」,「東南西北」曰「四面」,各再分便是「八方」。「十二」比起「四」和「八」,並不是個容易接受的數值。估計十二支的出現和昔人發覺木星的公轉週期約為十二年有關。天干是十進制,地支是十二進制, 古人採用了類似拉鏈的組合,一邊鏈齒是循環的天干,一邊鏈齒是循環的地支,最終可以出現六十個組合,由是一個「甲子」重新出現等於六十。「六十花甲轉回頭」,用來紀年也與古人的壽考相配,由是大行其道。

遠古時城市規模不大,「野人」更大多居於曠野,夜觀星象是尋常事,有說三代時人人都是天文家,不無道理。木星是僅次於金星的第二亮行星,繞太陽公轉,每轉一圈差不多十二年。把它當作歲星來紀年,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流行。這種曆法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星次,歲星每年行經一星次,運行方向自西向東, 與周天十二辰自東向西的轉動相反。理論上 , 十二年後木星應該會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出現,但實際上有誤差,日積月累便非同小可。為解決這問題,戰國時已開始流行假設有顆名叫「太歲」的虛星,在木星軌道上反向而行。東漢經學家鄭玄說:「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右行即順時針方向,左行即逆時鐘方向)。歲星既為眾星之王(羅馬人也稱之為天帝朱庇特),當頭拱照的區域當然時運甚佳;與此相對,離歲星最遠的星宿自然缺乏恩寵。而歲星是帝王星,護佑的當然只是王家,尋常百姓不僅沾不上光,更要避諱。太歲既是歲星的影子,民眾也把這虛擬的星體視作不可狎近的神物,認為在它運轉到當頭時若有所動作,可能會觸犯其威嚴(即俗語所謂「太歲頭上動土」)。由是民間便有「犯太歲」的說法,認為凡是自己的生肖和當年的太歲相同相沖,就會流年不利,要「安太歲」以求平安度過。從歷史看,昔人發明「太歲」,最初不是為修曆,而是用來占卜吉凶,後來才逐漸發展出「太歲紀年」。

這顆理想化的星體其實誰也看不到,只是個假想中跟著年份一起運轉(流年)的概念,可任人愈說愈玄。後來在民間信仰中,太歲漸漸神格化成凶神惡煞,再演變出方位與流年崇拜,加上陰陽五行等玄秘演繹,最後變成「本命」信仰, 在卜筮文化中大行其道。這也難怪,在初民的心靈裡,曆法不過是想找到乾旋坤轉的宇宙秩序, 好能安身立命。這求穩求全的期盼,面對的卻是人生和世道都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偶然性。在命運面前人人生如螻蟻,由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都無安全感可言。想牢牢地把命運握在自家手裡, 「命相」之說便常是能檢拾的一根救命稻草。人是可以發明許多莫須有的東西來嚇唬或安慰自己的,而「玄學」和「科學」甚至「哲學」的分野也常被人弄得很迷糊。在西方文化中,牛頓是科學家中的殿堂級人物,醉心的卻星占術。中國文化常不缺「科學」與「迷信」的沾連,又有何奇怪?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