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聖職人員學習營 探討粵港澳教會挑戰

期數
3961
刊登日期
2020.01.17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1 月 19 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本報訊)教區聖職人員學習營一月七至九日於聖神修院舉行,題為「今日粵港澳天主教教會面對的挑戰與機遇」,由教會人士及專家主講。

學習營分別從經濟、政治、教育、教會等方面探討粵港澳教會現況、教會社會服務教育處境,以及區內社經狀況。

關信基:教會應發揮社會影響力

一月八日的學習營中,天主教徒政治學者關信基教授分析香港和內地的政經社會處境,他指教會人士在內地不能直接傳教的情況下,更須透過服務去發揮社會影響力。他指內地家庭面對挑戰,「家庭問題也是世界大勢,但有信仰的人應力挽狂瀾」,教會可透過心理治療等服務紓緩區內社會問題。

關信基稱,灣區概念也在其他地方出現,包括紐約、三藩市、東京。面對大灣區的處境,他指香港人要了解自己在區內六千七百萬人口當中,只佔少數,但同時香港具備獨特角色,其中香港教會一直發揮橋樑作用,社會亦享有宗教等自由,但在與內地的關係上,須同時面對近年中央加強集權,以及中梵關係下的因素。

關信基認為,香港教會參與粵港澳社會時,應以謙卑的態度,就不同地區的文化作調適,也要正視香港所面對的情況。他說,「年輕一代在政治上的參與愈來愈活躍,取代舊一代的和平、穩定、經濟發展的價值,重精神多於物質,強調自由不受擺佈」。他提到教會須留意與政府的互動;也要正視社會大眾的期望。

龐樂培神父:粵教會因城鎮化成長

一月九日探討內地教會發展的環節上,聖神研究中心研究員龐樂培神父(B. Lepeu)探討內地城鎮化課題,他指這現象令城鎮的教會成長起來,包括廣州等教會。

龐神父指中國的城鎮化比率,由一九七八年的一成八,升至二○一七年的五成八,而未來廿年內亦會不斷增加;當鄉村成年人到城鎮打工,留下老弱,這令農村教會萎縮,也令家庭面對挑戰。

他指鄉與城的教會此消彼長,在廣州,青年信徒主動成立信徒團體、教會團體善用具特色的教堂作福傳工具、來粵尋找發展機遇的非洲裔信徒也參與每週聚會,而內地修道人的神學水平也較以往高,這為香港教會提供更多交流機會,他強調香港與內地的教會團體要「平等交流」,並應彼此加深認識。

聖神研究中心研究員林純慧於演講中指出,內地與香港教會互相有值得學習之處,其中近年內地教會便建立了聖經培育的風氣。她說,雖然當局提出大灣區十一個城市(包括港、澳)的概念,但香港信徒的關懷已超越這些城市,放眼整個中國教會;而內地信徒也關心香港教會及社會的情況。

神長思考兩地機遇 考慮整合互動方式

一月九日的總結環節上,香港教區宗座署理湯漢樞機於台下發言時指出, 香港教會的優勢在於信徒皈依的深度, 即當中的培育根基;昔日香港教會也派遣神父到海外受培育,如今內地教會也可以派遣修道人來港,再回去分享所學。

夏志誠輔理主教台下發言時稱,本地教會可進一步思考福傳策略,例如可考慮培育信徒去幫助新移民和遊客認識信仰。

談到本年學習營主題,聖職人員延續培育委員會主席蔡惠民神父對本報說,大灣區計劃影響香港人的生活,教區於去年初構思此學習營主題,期望藉此與參加者反思當中教會的機遇與挑戰。在教友培育方面,他指本地教會提供有系統的神學培育,讓不同人士(包括內地信徒)參與,如短期學習,資料分享以至遙距課程等,而當區內加強聯繫時,培育機構或可慮把以往的交流系統化。(鄧)

• 相關資訊見下期報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