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聖職人員學習營 剖析粵港澳牧民處境

期數
3962
刊登日期
2020.01.24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1 月 26 日 常年期第三主日

(本報訊)教區聖職人員學習營一月七至九日於聖神修院舉辦,題為「今日粵港澳天主教教會面對的挑戰與機遇」,學習營分別從經濟、社會服務、政治、教育、教會等方面,帶出香港教會在區內的服務、粵港澳三地教會的交流,以及社會上的挑戰與機遇。

明愛社工部長黎永開:香港支援內地社工培訓

一月七日下午的環節上,講者之一、香港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部長黎永開談粵港澳社會工作服務的情況時,提到香港社福機構的參與。他說早於八十年代初香港明愛已協助位於廣州的團體「慧靈」建立特殊教育學校,服務智障人士。

他指,中港兩地過去會安排內地社工學生來港交流,香港明愛也有參與,例如每年暑假讓內地社工來港在社會服務單位學習。

黎永開提到香港與澳門明愛一直都有協作, 例如為某些服務當顧問;澳門明愛學習後,也有與珠海的社福機構分享,「粵港澳互相合作,互相借鑑」。

他提到,近年有港人到大灣區安老,目前已有七萬九千多名港人長者在廣東省生活,面對港人選擇安老的趨勢,香港的社福機構若要到內地提供服務則仍困難,因涉及眾多法規,批核過程嚴謹。

社福機構主管莫惠霞:內地人才培訓需求大

同日,另一講者、協康會分區經理莫惠霞講述內地培訓工作時指出,協康會二十年前已派員到中國內地提供培訓,服務發展障礙或肢體障礙的兒童。

她說,內地照顧自閉症孩童的需求大,全國十四歲以下自閉症兒童約三百萬,當中只有百分之二的教師具備相關照顧技能的訓練。

她說內地的設施充足,但缺乏人才使用儀器,近年該會也派員到內地,協助家長教育工作;會方也持續出版書籍,以提升內地服務的培訓工作。

資深傳媒人湛國揚:福傳受限 更須加強見證

講者之一、資深傳媒人湛國揚一月九日從內地經濟發展策略,探討大灣區計劃。他對本報說,大灣區自改革開放後已存在,近年所推廣的「大灣區」乃重新包裝的概念,惟因著粵港澳三地法律系統各異等情況,令大灣區計劃未達預期目標。這位非教徒認為,內地仍未可自由直接傳教,宗教人士須加強生活見證,才能打動社會大眾。今年有講者因事未能出席學習營。

對於區內交流對香港教會的影響,與會的倪德文神父對本報說,以他服務的北角社區為例, 不少居民操普通話。他預計未來本地堂區開設普通話彌撒的需求或更大。

另一與會的郭偉基神父鼓勵教徒全面認識中國內地教會,包括他們的信仰生活和福傳經驗, 以及在宗教自由受打壓下的限制。面對不斷變更的中港政治情況,他期望進一步反思政教關係的議題。

在發展歷程上,粵港澳三地以澳門教區歷史最悠久,它成立於十六世紀,而香港及廣州分別於一八四一年及一八四八年脫離澳門教區。隨著教會於一九四六年在中國建立聖統制,廣州於一九四六年成為總教區(現廣州教區)、香港亦於同年成為教區。(高╲鄧) 

•相關資訊已刊上期印刷版第1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