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羅偉聰服務教區二十載 投身青年牧民 公餘建設團體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年牧民幹事(堂區牧民)羅偉聰服務該會二十年,在剛過去的十二月廿四日獲頒教區長期服務獎。主要協助堂區青年牧民工作的他在一月三日對本報說,在青年時被陪伴的經驗,成為他現今陪伴青年人的動力。
早年往菲律賓體驗 學習信靠天主常常喜樂
自幼領洗及在慈幼會學校成長的羅偉聰說,小時候的信仰只靠聆聽別人所說的, 「是spoon-feed(填鴨式灌輸)的信仰」, 但教友的身份讓他在學校感到光榮;直至他預科時轉到一間無宗教背景的學校,他說那時是他信仰的低谷,「沒有人再給我分享信仰」,他開始思考教友的身份及到聖堂的意義。
羅偉聰後來入讀香港城市大學,加入天主教大專聯會,讓他找回信仰,也學習去關心社會,同時明白在參與彌撒及服務外, 「信仰需要向外,不只為自己,原來是要為其他人的。」
他大學二年級時隨天主教大專聯會到菲律賓參加生活體驗,而為他最深刻的是看見一條橫跨大河的橋躉下蓋了木屋區,當地人養雞或如廁都在河邊,使他不禁思考「我們都是兄弟姊妹,我在香港的生活可以如此富足,但他們的生活為何會如此貧窮。」
「在人感到失望時,容易對天主沒有希望」,但令他最為觸動的是,在此環境中, 即使人的尊嚴被貶低,但從當地眾多的天主教人口中,他感受到當地人對天主的盼望及喜樂。
服務中感受陪伴力量
羅偉聰說,最初對青委會不大認識,但後來參與了九九年在泰國舉辦的第一屆亞洲青年節,經神父邀請下加入了專責小組,其後成為青委委員,再入職至今。
他主要是負責堂區及總鐸區的青年牧民工作,與堂區及總鐸區聯繫,培育堂區、善會的青年領袖,亦籌辦「信心在人間」退省、「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等活動。
青年牧民工作以外,隨著年紀愈趨成熟,羅亦在公餘時間與朋友合作,協助「抉擇成長營」、婚前懇談會、以及天主教機構職員協會等組織的職務,善盡天主給他的塔冷通。
對於從事青年牧民工作,羅偉聰指在初中當輔祭時,神師余富強神父每年暑假都會與他們露營,「第一次看流星亦是在那時候」,他說即使現時回想「輔祭哥哥及神父的陪伴」,仍感到開心。他認為這些「被陪伴的經驗,成為我現時陪伴青年人的動力」,使他有力量去陪伴青年。
「小學時,彌撒後在操場踢球、下棋便已足夠」,但他說隨著坊間愈來愈多聯誼、康樂活動,並在資訊流通的年代,青年牧民工作者亦要走到聖堂外,在青年探索這個世界時,與他們在一起,「甚至跟著他們看這個世界」,因為「信仰不是靜止的,而是要與這個社會的關係連繫在一起的。」
陪伴青年探索世界
回看在青委服務的二十個年頭,羅偉聰認為工作最大的挑戰是要與不同的人合作, 有時候亦要獨自面對工作,當中的起跌亦曾令他思考工作的前路;但他感謝天主安排許多人在路途上的陪伴,才令他走到今天。他說,牧民工作不能看到即時的成果, 並舉例指有些青年在參加青委活動五、六年後,才再回到青委參加青年培育課程。羅偉聰認為,小朋友或青年成為青年領袖的路途漫長, 「如果我只看當刻的效果便會失望,但感恩天主讓許多人陪伴在身邊」,好能看到成果。(吳)